《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溢聪)
发布时间:2021-01-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范溢聪

  如果说苏轼儿童和青年时期过得很顺利的话,那么壮年时期的他所遇到的就是人生中第一次波折。才华熠熠的苏轼,步入仕途仍需由低级而上升。

  苏轼一家被授予官职之后很快就面临第一次离别,苏轼由京城外放。首先面临的就是他的上司姓陈的太守,陈太守,是武人出身,面黑体壮,与苏轼是同乡,认为苏轼少年得志,把他看做暴发户。对苏轼而言让他对权威俯首难之又难。以至于陈太守向京师上公文,陈明苏轼抗命情形。苏轼随后写下一篇《凌虚台记》来讽刺太守。可能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污点。随后苏轼面对的就是妻子和父亲的病逝。

  不久,与苏东坡命运一样,宋朝面临着一次待时而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许多喜爱苏轼的人可能并不会喜爱王安石,然而在本书中却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王安石。对于苏轼的排挤,完全是出于不同政见而已。王安石在他前半生一直谢绝任命,待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小吏。直到给予高位,奉准“越级进言”,不受朝仪限制,他才进京。急于改革的皇帝和雄心万丈的王安石一谈,便决定不惜一切进行改革。随后许多贤德干练深孚众望的大臣被排挤,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其次是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但也最终被一一废止。王安石与苏东坡二人正好都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只是二人方向不同。

  苏轼的壮年时期与所有普通人一样,面临亲友离别。和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会遇到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面对这样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不忘初心”,苏轼遇到挫折没有忘记他的文章,应当考虑实际,应当有助于社会发展。而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政策,在相同生产力条件下,很明显脱离了社会实际。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学习理论,也要联系实际。在坚持朝着理想进发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如:作为老师常常会面临学生作业不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抱有充足的信心,既要相信学生也不能因此而放过一些有问题的学生。通过辞、色、气、耳、目“五听”的方法来判断,总结规律。如果能做到这些,我想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规律。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