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感(二)(朱云)
发布时间:2021-01-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云

虽粗浅地读完了蒋军晶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然而我还是会常常翻阅因为蒋老师将自己多年做群文阅读的经验全部呈现出来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极具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蒋老师在书中清晰的阐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且还附有精彩的课例,让我受益良多。比如在“神话这样教”这一章节中,蒋军晶老师指出:首先,神话最大的特点是神奇,神话里的神奇要体会,但是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多体验神奇,但没必要纠结真假;神奇背后的隐喻在小学阶段不适合展开。其次,在读神话中不关注神就是对神话这一文体最大的误读。人类都有英雄崇拜的情结,最应该感谢的是英雄的牺牲精神,神话里的英雄,尤其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有很强劲的体魄,有超人的能力,有高超的智慧,而且勇敢坚强,最核心的是他们的信仰使命感,为正义不畏死,这才是神话教学的方向;最后,神话还要培养学生讲述神话的能力。

“小说这样教”中蒋老师又明确地告诉读者:小学阶段应该以分析人物为主。在如何感知人物时可以用到“细读”、“误读”和“比较”三种方法。我在教学《桥》这篇小说中,引导学生通过几次的比较达成教学目标。第一次比较:环境描写的句子比较,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的异同点;再将本篇写雨的句子和其他文章写雨的句子比较,领悟《桥》这篇小说通过环境描写要表现的是当时情况的紧急;第二次比较:研究小说的人物,通过比较《桥》中老支书与群众在洪水来临前表现的不同来领悟老支书的高大形象。第三次比较:研究小说的结尾,将《桥》的结尾与其他小说《窗》的结尾进行比较,领会出人意料的结尾的好处。在这个阅读策略的指导下,将比较这一阅读策略同样运用到《穷人》《在柏林》两篇小说的课堂上,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寓言这样教”中蒋老师则指出“寓意揭示后,要和生活联结进行讨论”蒋老师认为首先应该保持三个基本原则:学生一读就能知道的,就不要绕弯。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在这三个原则下,可以采用“选择法”和“提问法”来进行展开教学活动。如何提高提问质量?蒋老师告诉我们,首先可以“抓住角色来问”。古代的民间寓言塑造了大量的角色,寓言中,比如分析形象,其实就是在思考寓意;其次“抓住情节来问”,比如,寓言的情节有大量的巧合,巧合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巧”而生“趣”。把这些巧合列举出来,寓意自然也就显山漏水了,且其目的还是主要为了得出寓意。

“散文这样教”中将老师提出:要追索作者的原意,不能像小说和诗歌那样“多元解读”。

整本书看下来,表面上是在细致地指导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根据不同文体教语文,实则更是指导语文老师如何阅读,说得更准确一点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因为只有语文老师学会了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索,才会影响到更多的孩子今后阅读的方式和目标。我相信教师身上这种思考和探索的精神生活将陪伴孩子的一生。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