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书心得
我常常想,其实就根本的教育理念而言,中国大多数校长并没有什么分歧,相反共识多多。比如,大家都赞成“素质教育”,都主张“以人为本”,都认可“因材施教”,都注重“关爱教师”……但为什么校长之间的境界、学校之间的差别有时候会那么大?我认为主要不在理念,而在行动。所谓“知易行难”。
这本《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展示了姚跃林校长鲜活而具体的教育理想和细腻而深刻的教育思考,更展示了他每一天在校园点点滴滴的教育行动——这里的“行动”,既是为了各种必要的和并非必要但不得不做的“事”,更是为了“事”背后的“人”。就教育理念而言,姚跃林校长可能谈不上有多么“前卫”——无非是常识,但他用行动把这些久违的教育常识“落地”了,而且“带着温度”。
如果去问一些校长的办学思路, 他们可能首先想到“教育理想”“治校理念”“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国际视野”……但唯独会忽略“人”——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校长每天面对的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校长,只有走进了人的心灵,才真正叫教育,否则就只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或“管理”。姚跃林校长的可贵,就在于他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了“人”的存在,感受并传递着“人”的情感、思想、精神。
他把自己的心交给每一个孩子。一位高二学生给他写信,反映学校浪费问题,姚校长写下《真的要向学生道歉》:“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培养学生节约的意识和习惯更重要,学校如不能以身作则,不能切实担负好育人的责任,是需要检讨的。”高三女生请姚校长题字,他写道:“前方的路正远,我希望你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真诚祝福。”学生打球受伤了,姚校长开车送孩子去医院,太太也陪着去,挂号、打针、付费、观察……一直忙碌着。因为孩子空腹不能打针,姚校长还掏钱去街上给孩子买牛奶和面包。姚校长在写这些的时候,行文朴素,用语自然,没有一点矫情和炫耀的意思,因为他说:“几乎所有的值周干部、班主任、宿管老师都有过陪同学生看病的经历。”学校文化月的钢琴演奏会上,虽然去观看的人并不多,但姚校长到场了,他认为“至少可以用赞赏的目光为他们鼓劲,哪怕只是静静地陪伴。作为老师,什么都不做地注视着他们,或许比读书、写论文、做课题都重要”。读到这些细节,我很感动。这就是一个校长对孩子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