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阅读了《走在教育的边缘》一书。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并尝试着揣摩书本内容,直到认真去阅读,才真正受益匪浅。这本书并没有很高的文学性,但笔触细腻,细体现了亲子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处处洋溢着教育所蕴涵的那种深厚,浓郁力量。全书以一个“教育”贯穿始终。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现在的课程改革,过于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忽略了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忽略了其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
对此我也有了一些思考。其一,我们应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同时应创新观念。教师在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其二,要创新个人知识。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其三,要创新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温故知新,吐故纳新”。需要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