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燕:
本次研讨任务是第三单元教材分析”。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第三单元课文的理解或教学困惑。
郑丽娟: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意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反复朗读和赏析中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来体会情感。比如学习第九课的时候可以先整体进入,在反复朗读中学习最后再安排写字教学。
马云燕:确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离不开“读”,我建议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整体阅览“综合性学习”,先对现代诗有一个整体了解再推进教学更好。
柴梦佳:第三单元语文要素之二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在每篇课文的课后提示中都有体现。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指向,如《短诗三首》要求从多角度收集资料;《白桦》要求通过合作丰富收集资料渠道并学会初步整理,以此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范溢聪:说到小组合作,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三就是“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这也是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摘抄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拓宽收集渠道;合作编诗集时,怎样分工和安排进程等。
李玲霞:对于学习《短诗三首》,我想不按照课文编排的顺序进行。因为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出发,我发现《繁星(七一)》和《繁星(九五)》这两首短诗都提醒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母爱的赞颂,可以先学。然后再学习《繁星(一三一)》,感受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陆敏倩:诗歌既然注重朗读,教师应该在初读的时候就要正确提出要求并帮助学生正音。比如“啊”的变音是学生朗读的易错点,指导学生要将前一个字韵母中的最后一个字母变成生母,与“a”相接。如“大海啊”中的“啊”应该都城“ya”,“母亲啊”中的“啊”应该读作“na”。
陈新英:四篇诗歌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比如,《短诗三首》中的提到的“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写出了对母亲的依恋;《绿》中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写出了对绿的感受和热爱;《白桦》中通过对白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具有白桦精神的守林人的赞美。《在天晴了的时候》描写了作者看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表达作者对雨后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顾一桢:在进行精读环节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意境。如《繁星(七一)》想象母亲怎样给自己说故事唱儿歌的,体会童年美好;抓住《绿》第一节的“倒翻”和“到处”,引导学生想象扑面而来,目之所及都是绿色的景象。结合“墨水瓶倒翻”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奇特想象。
邵丹华:诗歌读熟悉了,还要指导学生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在反复朗读、理解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到适宜的方法,如背诵积累三首短诗时,第一首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第二首可以借助列举的事物来背诵,第三首可以抓住关键词来背诵。
邵英华:在教学《白桦》时,要注重课文配图的运用。图片中的这棵白桦高大挺拔,披了一身雪花,被积雪覆盖的枝头似串串花穗,很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白桦的形象,从而有选择理解诗中词语,感受白桦的高洁之美。
吴婷:感受诗歌的表达技巧。《绿》中的渲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象征的手法赋予了诗歌美好的意境。插图中没有具体的一景一物,而用了中国的写意笔法,铺陈出一幅或浓或淡的绿之背景与诗的内容与已经完全契合。
沈颖:本单元教学也要注意1.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的度,不要对意象过分解读,贴近儿童;2.区别于散文教学的逐句讲解分析,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特点;3.关注综合性学习整体推进,清晰每一次活动重点以及与前一次活动的关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