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做有策略的教师 | 作者 | 孙志毅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0.10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策略,体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自身的成长。经典教育故事中所蕴涵的教育策略与智慧,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的。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邹斌写的《做有策略的教师》这本论著后,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策略三强调了教师要“学会真诚地赞美”这一篇给我感触很深。在这里就这一话题谈谈我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中国著名教育家周宏曾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这也是现在很多专家所倡导的赏识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美国心理学家特而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他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基于这两种动机,若要让学生能积极进取、刻苦求学,老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方面优点。 真诚地赞美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气得火冒三丈,然后再气急败坏对学生批评,但是我知道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来说只是适得其反,况且生气对自己的身体心理都有很大伤害。其实,当我静下心来解读学生时想一想,学生何尝是愿意犯错误的呢? 记得教育家周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逼出这么多坏孩子,说到底就是一种挑毛病的教育。中国家长都充满着一种功利心态,我们中国父母爱孩子,更爱面子,常常因为面子却伤了孩子,可奇怪的是,我们所有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从不攀比,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态,而是一种“花苞”心态。“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才是真爱。孩子学说话时都是含混不清的,可是所有父母打心眼里的态度都是“太好了”,说话不好本来是很严重的缺点,可是在父母眼里——“可爱的缺点,未来的优点”,说话迟的孩子还贵人才语迟呢,“走路不稳”——太好了,因为这是未来矫健步伐的花苞。在教师无限欣赏鼓励和赞美的眼中,所有孩子内心都充满着骄傲、安全感。所以,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没有一个差生(当然指正常的孩子)。我认为,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从本质上讲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是不是也该受到些启发。 一段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句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如果老师能巧妙的运用这些激励的方法去赞美学生,那么每位学生都会心情愉悦,精神爽快,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教育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赞美要具体、要事出有因。赞美不能泛滥,教师赞美学生要言之有物,并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如有一位老师赞美一位学生说“你是一个好学生,你最近表现得相当不错。”这种缺乏具体内容的称赞,很难有激励性和影响力。而另一位老师赞美一个学生说“你近半学期来学习勤奋,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有问题向老师请教,期终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那效果就不同了,它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进步的原因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那效果就不同了,它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进步的原因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一个平常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我表扬他:“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想出来了,而且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为你的精彩发言而鼓掌”下课后,他竟自跟着我出来,用一种很小心满怀希望的神情问我:“老师,我真的很了不起吗?”我面对可爱稚嫩的小脸蛋儿重重的点点头:“对,有进步!”他顿时充满自信的“耶”了一声。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见学会赞美学生这种方法何等重要。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作为老师,让我们用真诚、爱心对学生多几分赞美,少一些批评和指责,让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地去赞美他们! 读者:杨晔 2017年06月26日 |
阅读明星[更多]
- 三(10)阅读明星06-12
- 阅读明星三(11)陈沐歌06-09
- 阅读明星(三12)06-09
- 四(11)班阅读小明星——姜辰昱06-05
- 四12阅读明星——黄语彤06-04
- 四10阅读明星06-04
您现在的位置是: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图书馆>>教师之窗
读《做有策略的教师》有感(杨晔)
发布时间:2017-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