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的教学随笔(高英菊)
根据洛阳中心小学“在线教研”校本培训工作方案,需要对第一二单元的教材进行阅读与解读,至少写出一条有见地的解读收获或困惑,一接到通知,我重点关注第一二单元教材后,我进行了思考,并且借助“梁溪名师在线”平台,聆听优秀教师的网络授课,发现虽然现在都是网上教学,但教者十分重视单元整体教学,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每课的学习都很关注学习的整体性。
听了“梁溪名师在线”优秀老师们的课,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都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如《月是故乡明》课文较长,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讲什么呢?老师围绕“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展开教学,最后还总结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凸显语文要素,紧扣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这让我很有启发。
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要掌握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因此我认为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创作的一篇情感真挚的抒怀散文,作者把故乡月与他乡美妙绝伦的明月对比,在对比中表白对故乡的爱,对童年的怀念。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当创设情景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感悟,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读文的形式不断变化,如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领读等,在不断的读、思、议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此外,教材还要求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