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声:素养·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笔者想借《小学语文教师》的一角,就素养、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这三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先说素养。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素养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素养。比如有的人在数学方面有一定水平,我们说这个人具有数学素养;比如有的人在音乐方面修养很高,我们说这个人具有音乐素养。翻阅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素养”一词的运用十分普遍,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化学素养、物理素养、美术素养,其中,“科学素养”使用得最多。
再说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过程中,伴随着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及对语文课程性质新的认识,于是,“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便应运而生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
语文素养,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囊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言积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个性风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是一个多维的、立体化的课程目标。只有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构成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最后说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就基础教育而言,让学生获得的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而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即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那么,说到小学,在这个阶段,语文素养则更是基本的了,那就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所以,笔者赞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法。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小学语文学什么?无外乎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母语学好了,包括美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小学语文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足矣。“字、词、句、篇”是语文知识,“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在小学,这“八字宪法”便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呢?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借鉴,那就是感悟、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首先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感情共鸣。其次要善于积累语言,在语言的积累中,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最后还要加强语言实践,适当地进行运用性的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白鹭》时,第五节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
生:(齐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你们静下心来,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非常喜欢白鹭,流线型的身段,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像一幅天然的画。
师:你真会感受!
生:白鹭外形精巧如诗,作者语言优美如诗,“那……那……那……”的排比句式,语意贯通,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
师:是的,作者通过对白鹭的直接描写,展示了白鹭的精巧、和谐、匀称之美。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幅中国的水墨画,是白鹭的一幅特写,几笔紧扣特征的粗线条的勾勒,便充分展示了白鹭的静态之美。
生:我愿意“锦上添花”诵读这一节。(读得声情并茂,受感染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轻声读起来)
师:读得好!如此精彩的语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背下来,好吗?
生:(齐)好!
(学生背诵)
师:读也读了,背也背了,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这段话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好吗?
生:好。
几分钟后,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中一个同学写道:“同学们都说妈妈为我编制的毛衣合体,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宽一点则嫌肥,窄一点则嫌瘦。”
师: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心灵“笔”巧。
这个片段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做到了“感悟、积累、运用”的有机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一家之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此文刊载于《小学语文教师》2017年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