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小萍


读王开东《教育:谈何容易》有感


尼采说,谁若能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王开东对此有很好的诠释:教育需要乌托邦,需要田园牧歌式的价值追求,更需要一种痴迷,一种疯狂,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教育注定要在舒展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场,热血注定要燃烧,生命必须要在场,教育的涓涓细流也必将汇成学生生命的大河,最终黄河入海流。王开东这位深度语文践行者,用他的博学与审问、慎思与明辨、睿智和纯真写就了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掩卷沉思的书——《教育:谈何容易》,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一、丰厚自我: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这是一个很通俗的句子,每个人都会把口号高挂。但是,现代社会各种感官刺激太多,谁会真正去浮躁,静心读书和学习呢?比如我自己,为了给高中的女儿做榜样,暑假里自我感觉可好学了:教育类、杂文类、作文类甚至是孩子的文科教材一一浏览或细读,私以为已经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了。可还不免遭到孩子的埋怨:你像个语文老师吗?天天晚上刷抖音,玩手机,假装看书。一句话说得我冷汗涔涔。原来我是假好学。再看王开东老师,他把中国古代的王阳明、孔子、老子,近代的陶行知、沈从文,乃至外国的雅卡尔、戈尔曼、卡耐基、马卡连柯、卢梭等大家的思想精华充分消化吸收,然后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有大家之范。不仅如此,他还通晓教育界以外的名家,庄子的道家哲学、李叔同的入世与隐世、海明威与顾城等人的倾世才华、三毛的浪漫主义情怀等等,无一不在他笔下熠熠生辉,让人欲罢不能。如果不是读万卷书,怎能有此等深刻的体会呢?

二、教育学生:应能触碰心中最柔软之处,给予美好和底气

教师做了二十余年,经历了多次教育的改革,面对百花齐放,常常觉得这朵花馥郁,那朵花也芳香,至于到课堂上,反而东施效颦,失了自我,失了方向。读了这本书,反而觉得教育简单了。你看,《假如学生是学徒》揭示了学徒主动学艺,而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因为学生高考乃应试教育,无法有内心的爱好。《穿行在师生之间》和《我是差生》以自己学车的经历,站在一位学车后进生的角度上思考自己的失败和老师的教学,教师如果像学生一样面对未来的恐惧,试探未知的谨慎,遭受挫折的无助,不被理解的信任……这时,我们的老师想必会更多一份耐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保卫童心》里那个爱分享、用爱心去拯救狐狸的小姑娘多么感人,却被老师判偏离了标准答案,而那个腹黑的凭借谎言又夺回肉的乌鸦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是在提醒我们善良和纯真是值得珍惜的东西,不能轻易去否定。《请帮助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则用几个实例告诫老师:不能一味追求分数,因为没有分数是废品,而有了分数却失去人性的则会成为危险品。《玛丽,我为你哭泣》里记叙了一位把义工当生活理想和乐趣的老太太把自己的财务不遗余力地捐赠给福利院,只因心中有爱,却遭到怀疑的事,表达了王开东对高贵和善良的回归的呐喊。王老师就是这样,用热爱教育的一颗心,常常思考怎么给学生美好和底气,哪怕坐一回飞机都会联系到教育,譬如逆风而行,譬如飞机餐的学会选择,譬如学生的洞察和自卑……

如果我们每个老师时时刻刻都记挂着学生,记挂着教育,怀揣美好的理想,定会把最真最纯的东西教给学生,正所谓“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三、培养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为一名教育名家,王开东老师从来都把培养教师放在心中。《从梅兰芳学艺看优秀教师的发展》用梅兰芳的艺术事件触类旁通,让我们懂得了优秀教师的三个层面:技巧(基本功、教材的挖掘能力、课堂结构的技巧、师生交流的技巧等)层面、艺术层面(教学突发事件如何转化为课堂资源)、文化层面(多读书,完善自我)。这三个层面颇有格局,让我联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高三老师》向我们描述了中国高考制度下最特殊的群体——高三老师的压力与责任,让我肃然起敬。《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对家庭中的日常进行反思,阐述了反思的重要性。《拒绝这一种高效教学》记叙了某老师牺牲一个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告诫学生习作不能跑题,最后导致该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的事情,提醒我们老师要心中装着全体学生,课堂中要有尊重和温情。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他的笃信与践行,睿智与纯真,尽显其中。王老师,他不愧为一代名师,他的教育情怀将影响着我的教育人生。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