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之《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莫阳)
翻阅着书架上的书,想找到一本打发闲暇的时间,无意中,还未拆封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引起了我的注意,忍不住拆开包装,准备仔细读一读。
开篇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也喜欢说这句话。
作者魏勇老师说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到教学教育。他当学生时,对学校就有很多期待,比如期待课上能进行辩论,学校里的资源能够满足好奇心,能够有与女生充分接触的机会等等。这些在上学时只能想想而不能改变的事,在我们成为了老师后,是不是应该去实现一下,或者说至少能感同身受呢?
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往往都是带着满腔热情,总是期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教育。还记得我第一次作为新教师发言时,谈及自己要用爱去感化学生。可现实是残酷的,渐渐地,我们发现,理论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于是,就真的应验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慢慢开始,我们也会说我们老师教我们时候说的话,比如:你们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届。现在想来,这样惊人的重合发生在我们身上了。那样的话可是当时我们最不想听到的。
现在的我也在反思,到底我想成为怎样的老师。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不能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而是应该重新拾起对教育的独特理解。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去感受学生的感受。记得以前上学时,每到周末及节假日。老师总会布置很多作业,而我经常会到了周末下午才开始恶补,效果并不好。现在,我就选择周末少布置一些作业,或者多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减少学生的负担,把量少的作业做到最好。很多老师都不理解我的做法,但我明白几十年过去了,但孩子的心理没有改变,他们还是有着爱玩的本性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让他们好好玩一玩呢!同样,在教学中,我也经常喜欢询问学生教学方式是否能接受,并及时进行调整,虽然现在的课文难度较大,但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磨合中才能找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曾经也是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许很多事都可以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