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间辽阔的教室》之《“得寸进尺”》有感(莫阳)
再次拾起周春梅老师《一间辽阔的教室》又是一学期过去了。之前一段时间,忙忙碌碌于新教材的解读中,总觉得很迷茫,虽然教学苏教版教材也就几年,但是至少是十分熟悉的。而一拿到统编版教材,就像是一本崭新的课外书,但又不是一本崭新的课外书,因为不是读完即可,还要有感悟有思考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等等。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不如说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寒假闲暇时,自然不能忘了阅读,哪怕只是几篇也很满足,从中,总能找到一些需要的答案。
“得寸进尺”应该是个贬义词。比喻贪得无厌。而笔者记叙的是关于自己听课后的感受,她听了两节名师公开课后颇为失望。第一堂课对开头华丽,引用哲学大师的话,但对于教学未起到帮助,课中还讲述了初中知名专家关于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些常识,但对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起到了混淆的反作用。而第二堂课将一篇回忆童年、略带伤感的散文,上成了一趟活泼热闹的诵读课。这完全是将文章的主题思想都搞错了。
笔者认为这两堂课,是自毁式的课,根本的目的不在于课上的如何,有没有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在于自我的展示,甚至经常外出上课展示成了主业,而研究教学倒成了副业。
我也听过不少名师的课,每次上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虽然也会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多多学习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发现,在教学中是有“捷径”可以走的,这个“捷径”就是接触名师的教学,聆听名师的教学,会发现许多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会给我们带了新的突破。
在学校,我们有时习惯性地将课分为公开课和常态课,公开课时,我们在尽情展现我们的风采,把自己最好的教学状态表现出来,甚至有时几分钟或一句话的小错误足以影响我们后续的发挥。需要这样吗?其实不然,公开课应该展现的就是教学常态,就应该允许措手不及,允许不同的答案,这样教学能力才能有更好的提升。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后,部分内容没有上完,评课的老师直接说开头直接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不需要一些过于浓墨重彩的导入语,反而显得累赘,还浪费时间。很多学校也在提倡回归课堂,实际上是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进行更加高效的教学,如何能更好地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就从磨课、备课、上课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