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的”“了”学生
题记: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冰心
每每教到冰心的文章,总能随着儿童的涌流遐想一番。这次,又教到了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望着孩子们坐在那里,用一只只求知的眼睛盯着我,我不禁莞尔:冰心奶奶说的不错,孩子们真的是最可爱的。
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很特别。我记住他是从作业开始的,一份让我读不懂的作业:我觉得文中三个“捉”了意思不相同,第一个“捉”是看了意思,第二个“捉”是听了意思,第三个“捉”是作者感觉到了。
一瞬间,我都有点开始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弱化了。忍不住读了第二次,我恍然大悟:哦,原来他把句子中的“的”都写成了“了”。怎么会有这样特别的孩子?我见过到了五年级拼音字母不认识一个的孩子,见过不会读音调的孩子,却第一次见到“的”“了”不分的孩子。他平时究竟是怎么和人交流的?此刻,眼前的句子,着实让我感叹果然每个孩子都是存在差异的个体。
脚步不停,不知不觉,我已经来到教室。他正在认真的做作业,恰巧抬起了头迎上我的目光。
“你是不是‘了’、‘的’不分?”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他有些不好意思:“是的。”
“是因为方言,还是其他原因?”我追问起来。
他低着头说:“一开始就没学好。”那表情写满了无奈。
我也同样无奈,若是如此,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补得回来的,只得拍拍他的肩。
我问他不会区分这两个字对他的学习有没有影响时,他说:“我最怕同学们发现这个问题了,我每次都将作文本藏好,生怕被发现。”看着他那无辜的神情,我突然忘记去责备他了。“的”和“了”,在我们看来最简单、最常用的两个字,却成了这个孩子的大难题。
后来,我常常提醒他注意区分这两个字,慢慢地,他也真的能写对几次了。但犯错误的次数远大于写正确的次数。想不到,低年级学习的一个小小知识点,对孩子之后十年寒窗苦读的影响如此深刻。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都在蒙混过关中度过,以至于进入高年级,有的连拼音都认不全,感叹教育“起点”的重要性。他们羞于开口,羞于表达。这样的孩子还有多少?是不是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还有很多的孩子抱着让自己困扰的问题,暗暗舔着伤口?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的问题。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