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不用教科书,还看起来快乐无比;只有两千一百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境内曾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大学名列世界两百大名校,拥有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一个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地方创造了如此神话呢?李晓雯、许云杰合著的《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会为我们揭开谜底。
教育即生活
澳洲的教育,也许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却在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上,作了一个相当好的批注。
欧妈可以在厨房边准备食材,边告知对应的英文名称,边讲解烹煮等详细的英文步骤;杰若米往往会去女儿学校了解课程纲领,根据每周女儿在幼儿园所学的主题,规划当周的家庭活动,让旅行富有教育意义。再放眼欧洲的大街,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够挽起袖子,自己维修汽车、换轮胎、盖车库、使用电锯、焊接零件,这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或者从骨子里认为这应该是男人干的事情。但,在这里,在这些职业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专业好坏之别。会造成这样的原因,与澳洲中小学务实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木工课、电工课、电脑课、清洁师课、建筑软件课、资料处理课等;还可以根据地域差异选择适合当地学习的课程,比如某个城市以花卉闻名,孩子们就可以选择花卉课、家庭经济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注重了从实作中学习,密切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习更灵动,老师会在幼儿园设立小鸡农场,让学生观看小鸡孵化过程,了解其生命周期、成长历程;老师还会让鳄鱼进入教室,边观察边介绍鳄鱼的名称、种类、出生、牙齿等简单知识,之后再依序让孩子们触摸。澳洲的整个教育,更务实,更能让教育与生活无缝对接。
用心做教育
澳洲的教育,不使用课本的习惯,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借着生活经验与课程的融合,让不用课本的风气得到普及。
没有教科书,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在澳洲,老师应该是素质更高、费力更大、耗时更多。没有教材,教师就需要自己确立教学主题,在同一所学校,即使主题相同,各班的课程也是截然不同的,各班教师仍得针对自己班级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班上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所以,在澳洲,每个教师都需要拥有自己编写课程纲领的能力,需要根据课纲整合相关知识设计教材,所编撰的讲义内容要能跟得上环境与社会的改变,所设计的作业要引发出学生贪多学问本质的能力。教师更关注教学纲领编写得好不好、教案设计得是否恰当、不同的学生该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助理还必须记录下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行为,作为隔天或下周调整教学方案的参考。有充分翔实的记录,老师才能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全民大阅读
如果让你坚持每天读书多长时间,也许就有人会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紧、生活太累。其实,读书是个便宜事,学识是读出来的,优秀是读出来的。澳洲人非常喜欢阅读。在火车上,不论大人或小孩,不论是“蓝领”或是“白领”的上班族,超过三成的人,都是人手一书。他们把读书当成最快乐的事,当做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我们能缩短闲聊的时间,拿出玩乐的劲头,把读书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生命的自然状态,就一定能够走向优秀,走向卓越,拥有不一样的精彩。
全员皆育人
澳洲各个机构有效整合,通力合作,是教师教案设计背后最坚强的后盾,为每日绞尽脑汁设计教案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社区图书馆管理完善,典藏丰富,只要有新书上市,馆方就会举行小型书展,带动阅读氛围。图书馆也常与学校合作,举办各种与阅读及学习相关的活动。图书馆里还有专门的说故事时间,馆员表演卖力,认真负责。如果哪些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公私组织,都会花下相当巨额的心力来帮助弱势团体,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综观澳洲教育的精彩,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我们没有勇气,也没有魄力完全抛开课本,却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遨游书海,关注生活时事与热点。作为教师,更应该修炼读与思,博采众长,深入钻研,让课堂有特色,让教育更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