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正文
洛阳中心小学常报小记者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1-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顾丽芳

 寒假的脚步悄悄来临,然而抵挡不住洛阳中心小学小记者们追寻梨膏糖的足迹。1月19日上午,洛小常州晚报小记者来到叶莉莉非遗体验店,感受常州梨膏糖文化。

活动由国家“非遗”传承人——叶莉莉奶奶介绍梨膏糖的来历。原来梨膏糖最初是由唐代有名的孝子魏征创立的,当时魏征的母亲年老咳嗽不断,魏征很是着急,一方面母亲嫌弃喝中药苦,另一方面母亲牙齿不好又无法咬梨子,魏征绞尽脑汁,想到了把梨子汁加入白糖混入中药中,熬成一块一块,让母亲含在嘴里,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梨膏糖”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时期,慈禧太后因体恤老百姓,希望老百姓健健康康的,免受咳嗽之苦,于是“梨膏糖”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承人叶莉莉奶奶向小记者们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小热昏”。何为“小热昏”呢?常州小热昏内容生动有趣,说唱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叶莉莉奶奶结合梨膏糖文化,让小记者们仿佛穿越时空,伴随着清脆动听的梨膏糖小调,小记者们跃跃欲试,垂涎欲滴。随后,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小热昏”的说唱环节,打打快板,唱唱词调,趣味无穷。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做梨膏糖环节了。小记者们全程观看了梨膏糖的制作过程,那是40分钟的等待,小记者们边看边记,那认真的眼神分明是一种期待,期待做一做,尝一尝,品一品。小记者们完成了梨膏糖的包装,一盒盒精美的梨膏糖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记者们捧着这梨膏糖,意犹未尽,他们深深感受到这不是简单的一次梨膏糖制作,这是一次沉甸甸的孝心之旅,这份梨膏糖孝心将由他们继续传承下去。

    (洛小通讯组  撰稿:沈雪莲 摄影:潘立飞  审稿:戴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洛阳中心小学常报小记者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1-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顾丽芳

     寒假的脚步悄悄来临,然而抵挡不住洛阳中心小学小记者们追寻梨膏糖的足迹。1月19日上午,洛小常州晚报小记者来到叶莉莉非遗体验店,感受常州梨膏糖文化。

    活动由国家“非遗”传承人——叶莉莉奶奶介绍梨膏糖的来历。原来梨膏糖最初是由唐代有名的孝子魏征创立的,当时魏征的母亲年老咳嗽不断,魏征很是着急,一方面母亲嫌弃喝中药苦,另一方面母亲牙齿不好又无法咬梨子,魏征绞尽脑汁,想到了把梨子汁加入白糖混入中药中,熬成一块一块,让母亲含在嘴里,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梨膏糖”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时期,慈禧太后因体恤老百姓,希望老百姓健健康康的,免受咳嗽之苦,于是“梨膏糖”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承人叶莉莉奶奶向小记者们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小热昏”。何为“小热昏”呢?常州小热昏内容生动有趣,说唱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叶莉莉奶奶结合梨膏糖文化,让小记者们仿佛穿越时空,伴随着清脆动听的梨膏糖小调,小记者们跃跃欲试,垂涎欲滴。随后,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小热昏”的说唱环节,打打快板,唱唱词调,趣味无穷。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做梨膏糖环节了。小记者们全程观看了梨膏糖的制作过程,那是40分钟的等待,小记者们边看边记,那认真的眼神分明是一种期待,期待做一做,尝一尝,品一品。小记者们完成了梨膏糖的包装,一盒盒精美的梨膏糖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记者们捧着这梨膏糖,意犹未尽,他们深深感受到这不是简单的一次梨膏糖制作,这是一次沉甸甸的孝心之旅,这份梨膏糖孝心将由他们继续传承下去。

        (洛小通讯组  撰稿:沈雪莲 摄影:潘立飞  审稿:戴鸿)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