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间读到了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触颇深。首先我非常佩服薛老师能够有这样是心态和境界,虽然我们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但可以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这段阅读经历也让我回想起了去年任教一年级的时光。
薛老师在书中提到一年级的常规教育,一开始就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反思了一下我自身,似乎都是相反的方式来做的,上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清提高嗓音,整顿纪律时更是虐待自己的嗓子,但是效果都不算很理想,而我的嗓子也不止一次亮红灯。在朗读时,我也鼓励学生把声音读出来,现在想来,这么做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读书大声就等于读得好的意识,另外,在巨大的齐读声中,滥竽充数者更加难以发现。长此以往,学生会适应闹哄哄的课堂,内心默认这样周围同学嘈杂、老师嗓音大的课堂,老师则会困扰于课堂纪律,对双方都不利。
当时我们级部主任鲍老师也向我们建议:不要习惯性地使用“小蜜蜂”。我原本很不解,扩音器“小蜜蜂”可是上课护嗓神器,为什么不能一直用呢?细想一下,我们上课时的嗓音通过扩音器能变得非常洪亮,所以一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能听到,即使教室里有些嘈杂也能继续讲下去,这么看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学生习惯了扩音器的声音后也就不再认为课堂要保持安静了。薛老师之所以讲课声音尽量小,就是希望学生主动去倾听,主动保持安静,而不是震耳欲聋的灌输。
薛老师的安静训练法中还有一项我很有启发,她常常用优美的音乐去熏陶学生的心灵,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不会贪恋烂桃的。”让孩子趴在桌上,听着轻柔的音乐,他们能逐渐安静下来,时间久了还能培养审美情趣。而我,偶尔会为了让学生保持安静就播放动画片,精彩动画片大多情节紧凑、人物活泼,孩子们表面安安静静不再吵闹,他们的内心显然没有静下来。
先让学生习惯并且喜欢安静的环境,再让学生内心平静,这样老师自然也能心平气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