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班优秀作文组稿
发布时间:2019-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胡星燕

有趣的梳篦制作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三(2)班 李君昊

    今天中午,老师通知我们去参加小记者活动,是关于常州非遗梳篦的体验课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的上了车。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淹城。

校车停在了一栋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物旁,同学们陆陆续续的下了车,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走进了教室,大家各自找了座位安静的坐了下来。

这时,老师进来了,开口第一句就说;“同学们,因为你们晚来了八分钟,所以我们要加快讲课了。”老师给我们讲了古时候非常好用的梳篦,名叫篦箕。老师重点讲解了篦箕的由来和它的工艺步骤,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篦箕在古时候是用来原来梳掉虱子。篦箕的制作过程很复杂,篦子要经过36道工序,梳子需经过27道工序。如此复杂的工序下才能完成精致的梳篦,哇,古时候的工艺人可真厉害啊!

老师还讲到了梳子的创始人是陈七子,篦子的创始人是赫连、黄甫。他们的作品在2008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常州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听到这,心里热血沸腾,为我们常州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老师让我们亲自体验了木梳的制作方法,我还亲手在上面花了精美的图案,要把这漂亮的木梳带回家送给我的妈妈。

     老师结束了这堂精彩的木梳课,同学们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教室。这次小记者之行收获满满。

                                      

 

                   做非遗“传承人”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三(2)陈芊羽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蒋老师带着小记者们来到了常州梳篦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把梳篦。有长的有短,有宽的有窄的,还有各种形象人物的……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起初我对梳篦很陌生,只知道我们每天都要用她来梳头。博物馆邢老师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常州梳篦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常州梳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经流传了1600多年。在明、清朝的时候,梳篦是要供奉皇帝的,所以被命名为“宫梳名篦”,她还是慈禧太后的钟爱之物呢。梳子和篦子是有区别的,齿比较稀疏的叫梳,比较密集的叫篦。她们的制作工艺很精湛,用料很精良。梳子要经过28道工序,而篦子需要73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我们尝试了最后一道工序:绘画。在颜色单调的木梳上,我小心翼翼地画上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画面。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竹笋们争着冒出地面。晾干后,一把漂亮的梳子就新鲜出炉了。

常州梳篦名扬海外,她既是我们的日用品,也是我们的工艺品,还是我们的收藏品和商务礼品。我真佩服制作梳篦的工匠们,我们要把这门艺术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观常州梳篦后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三年级(2)班   刘雨彤

今天中午十二点整,我们小记者们一起去参观常州梳篦,我们坐着校车过了一个小时才到呢!

给我们讲课的是邢粮老师,邢老师有一头雪白的长发,他告诉我们常州梳篦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还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知道了做梳篦和木梳分别要经过73道和28道工序才能完成等许多知识。

邢老师讲完后,就让我们自己开始动手做一把梳篦。做梳篦的第一步就是在木板上切割出距离相同的锯齿,然后经过开齿,小小的木片就呈现出梳子最初的面貌。但是这样的梳子粗糙刺手,需要进行第二步处理:抛光。抛光完了以后我们就按照师傅说的做了第三步叫做滑线打磨,接下来就是给整把梳子再次进行抛光,这样一把梳篦终于有了基本的样子,但是它还不够漂亮,于是就有了最后一步——图案描绘。这样一把梳子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做梳篦时,不管是一开始的打磨,还是最后的上色,每一个细节我都非常注意。当看到自己做的梳篦时,我自豪极了,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对于他们的这种工匠精神,我打心眼儿里佩服!

指导老师:胡星燕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