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读书笔记4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发布时间:2019-11-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兆萍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

 

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教导不吃亏,怎么指望他能在成年后体悟出“吃亏是福”的深意,怎么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当然没必要走极端。有些家长深谙吃亏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这种做法也不对,也是走极端了。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卢梭说的那样: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就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所以开头就颠倒了。

 

妈妈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 (家长要改变自己行为,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些行为的转变真的可以说过是里程碑似的不为过。)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恰好符合你的理想。

 

 

古汉语把心胸狭隘的人称为“器小者”,认为“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如果家长总以自己错误的标准和判断任意践踏孩子单纯的世界,孩子的人际交往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未来也难成大器。 (所以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孩子的成长就在这一言一语之间成就出来,所以要注意细节,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做法)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自尊是与生俱来的。自尊感匮乏的孩子,不是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他的自尊心已在前面的生活中被严重磨损了,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就是损坏的外因。

 

 

 

(原因,所以这都是要学的问题,没有标准,要通过读书和向孩子学习。)第一缺少“尊重”的心理基础,即信任;第二是没找到实现“尊重”的路径,不知道能带他走上这条途径的,

让孩子增加些常识。生活本来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规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无防范心理。这是你对社会应该有的态度,(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会觉得内心很赞同,很有力量)也是教育孩子应拿出的示范。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很形象的把理论说的很清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妈妈打开糖筒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就像一勺糖放进一杯纯净的清水中必然会使水变甜一样——家长前后两种做法,有本质差异,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区别,那么孩子在这件事上就会前后判若两人。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达对一个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现。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很多人担心,给孩子自由,会不会养成他不听话、不守规则的坏毛病?这个担心没有必要。事实是,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这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这位家长自己在信中其实已经把原因说明白了,她一直对孩子管得太严,严厉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会让孩子受伤。家长可以在一夜之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伤不会在一夜之间痊愈,它需要时间,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儿童成长中的每件小事,几乎都可以在自由或不自由的感受中,成为或好或坏的教育事件。

 

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家长把管理糖筒的权力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潜移默化的,很容易说一些口号似的话,但是真的要让人接受还是要有合理地说法,让心心服口服,就要家长不断地学习)

 

 

家长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根杆子伤害孩子的可能性很小,况且孩子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家长在旁边看护好了(家长的职责),完全可以把这杆子交给孩子,让她玩个痛快。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但这不应该成为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的理由。确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很多东西都有潜在的危险,如筷子、汤勺、铅笔、塑料袋等。保护孩子安全最好的办法,不是限制他接触到这些东西,而是需要家长尽到引导和监护责任,告诉孩子如何安全地玩,并在旁边看管好孩子。(家长的做法)

 

有太多的人在思考教育时,从来想不到“自由”。

 

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孩子自由确实比管束更难,但理解透了,其实就会变得简单。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需要家长的智慧和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就是需要家长有自由理念,有了这种前提之后了,办法就会源源不断来了)

 

 

如果一直以来,孩子“完美计划”都由家长所定,并在家长的督促下执行计划,那么他就不可能生长出真正的计划能力和执行力,他内心生长最多的是服从和逆反,以及无力感。所以,如果家长只在计划的完美与否上打转转,不给孩子自由决断的机会,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那么完美计划将永远是一纸空文。

 

 

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几乎玩遍了所有遇到的东西,她刚懂点事时就非常有“创意”:把自己的小尿盆戴到头上,说是帽子;把爸爸的绘图尺当剑,到处乱砍;把盘子里油腻腻的鱼尾巴抓起来贴到脸上,说她长胡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一岁半时,突然把一碗正用手抓着吃的面条端起来扣头上,汤汤水水流了一身,面条从头顶耷拉下来,她兴奋地指着脑门上的面条说“头发!”……可想而知她给我带来多少麻烦,当然我们有时也很烦,她的“创意”不知给我和她爸爸增加了多少家务活,但我们基本上都能正面看待这些事情,从不跟孩子发脾气。

 

 

如果认识不到自由的价值,思维就会表现得懒惰,方法就会简单到只是严加控制,一种控制行不通,仅仅是换一种控制方式。看到一位网友留言,他说,考察三年发现,自由是需要花钱的。当地幼儿园,凡讲纪律的每月2000元,凡讲自由的每月4000元——这宛如一个笑话,“自由”竟是要花大价钱买的。一种理念,当人们意识到它的价值,常常是愿意为此买单的。而办学者如果意识到给孩子“自由”是件多么重要的事,那么思维就自然会活跃起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方法。

 

只是制定规则,简单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实上这样虽然最简单,却是教育懒惰行为。谁不知道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容易?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