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读书笔记 2
发布时间:2019-11-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兆萍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吃亏了,或是抱怨别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个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妈妈总是采用这种办法对待两个孩子的冲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俩真的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互相谦让,现在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状。

 

了。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导致孩子处理不好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

 

,当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也尽量用引导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同时,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吵架,我们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没有谁会在这里算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有人担心,如果当时不要求5岁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做了错事也不懂得内疚?

 

不愿意,家长先代孩子表示道歉,(家长的做法)给孩子做个示范。然后告诉两个孩子“好,没事了,你俩再玩去吧”。这件事情到这里结束,那么不光5岁的孩子挽回了面子,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和做事的分寸感,也学到了宽容、乐观,3岁的孩子也同样能学到这些东西。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孩子间一发生点什么事,家长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没尽到责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不能简单的去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说家长介入就是负责,不介入就没有尽到管理的责任)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这就又涉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信念问题: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试想孩子在众人胁迫下,勉强说出“对不起”三个字之后,他的内心更善意了还是刻薄了?他对弟弟的好感到底是增强了还是被削弱了?他从此以后变得更理性了还是更情绪化了?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伤害的其实是两个孩子。那个3岁的孩子虽然得到了一句道歉,内心深处是否也被埋进了一些得理不饶人的俗念?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家长当然可以建议5岁的孩子给弟弟道歉,轻松的气氛下,孩子多半是愿意表示歉意的,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还手,回家我就打你。这样一种教导,可能让孩子学会不吃亏,但人生很长,“不吃亏”到底是一道护身符,还是一种隐患?

 

 

 

看着这位母亲一脸怒气地拉着孩子往园长办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难过。相比孩子的纯美和自尊,这位妈妈的行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丢孩子的脸,也在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出于计较和报复。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她这样处理,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却已经让孩子“吃亏”了。(有时候争吵看起来是有输赢,有对错,但是真的争吵完后才发现并没有一方是赢的,反而给人一种失落感,争吵之后给人一种很深的伤害,特别是发生在亲人之间的争吵)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被无数人奉为一种生存哲学。它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

 

 

 

意想不到的路标:自由。自由——在教育上,这个词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也是这个词!卢梭曾为此叹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界中的无数事实已让我们看到,从不吃亏的人或报复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险中。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家长的态度很重要)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对家长得要求很高)

 

寻找同伴并迎合同伴,这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达。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孩子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退让,并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绪;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计前嫌,快速进行情绪代谢,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纯洁、豁达和自爱,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

 

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孩子的个性和天性是多样的)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就是怎样一个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时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好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是成长的营养品,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滋养,成长得健康。

 

自由”就在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中,这个宏大的命题,需要我们从点滴去实现。

 

”这样的家长可能自以为棋高一着,却是既错误地挑拨着孩子们的关系,还非人性地压抑孩子的正常情绪表达。这样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教唆出一个压抑的小心眼。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把发生冲突的小朋友看成“对手”,自己就是以一个小心眼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间的冲突的。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并不冲突。家长应该把人际交往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谈 (家长要做的事情)

 

 

潜能,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他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交往的分寸。(过分的干预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孩子一方面会觉得只有通过外在环境去寻找方法,没有找到办法的时候就觉得很无助,而内在也没发展起来,不知道在将来的生活中怎么去处理这样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其实都是她自己心理的投射。她的自卑感和斤斤计较,让她无法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这种不协调性甚至可能影响了她的婚姻关系。她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就是让自己远离他人,拒绝交往。现在又不由自主地拽着女儿往这个方向走。 (家长要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我素养。)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