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读书笔记 3
发布时间:2019-11-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兆萍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要有态度加上时间就可以让自己慢慢完善)

 

 

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被当作范例,让全班同学传阅。到后来,即使妈妈不检查,孩子自己也不允许作业有错,如果觉得哪页没写好,会主动把它撕掉重写。为减少返工,孩子在写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所以很慢,一个小时的作业经常要写两个小时,因此几乎没时间玩耍,也没时间阅读。

 

一个在作业上都不允许自己有错的孩子,怎么能接受成绩排名的每况愈下呢?

     

   他们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实现一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在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之前,他们在意的,或者说有能力注意到的都是自己热衷的目标,而毫不在意方法的正确与否,不注意手中所操控对象的痛苦及承受力。(这种教育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让我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可能是由于我的自动铅笔老是容易断掉,老爸老妈就觉得是我写字的原因,他们就坐在我的旁边,不停的监督我,而且在笔心断了以后就不停的责骂我,对我后来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现在看来,父母就是想用吼叫的方式解决不断笔芯的这一行为目标,现在来看是非常愚蠢的,他们丝毫不考虑是否是笔的质量不好,也不顾及你的感受,只是想通过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一个现象上的不断笔芯,让我痛苦不已,至今想来还是会从内心有种痛苦的感觉,而且你不能提出来异议,提出来就是不孝顺,另外还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记得是高三的时候,老妈直接就对我发脾气,好像发了脾气就可以让成绩改过来一样,或是发了脾气我就能考好一样,最后也是压死在我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有共性:取得了一个短暂的、表面看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却永久地损害了一个人。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一个目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去用心用力思考的事。下面对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

 

    不许马虎的要求有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吗?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作是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不体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长总批评为不小心,表示出不满,这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一个人坐监狱时间再长也不会习惯坐监狱,如果说他已习惯了在监狱中,打开铁门也不迈出去,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毁,他已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衰竭者,像前面提到的女孩子一样。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但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出于家长的压力,孩子会屡屡保证以后不马虎,但在潜意识中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中,他会变得更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马虎固化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力量。一个在学习上没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学业出众吗?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儿童则更需要这种积累。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了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当然,有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马虎,这应该和天性有关。孩子与孩子间确实有差异,不同的表现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天赋和训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决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分的改造。孩子原本该是个天才的画家,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很可能他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调适能力,不成熟的儿童当然可以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着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这种不体恤,在教育中随处可见。

 

天知道这些奇怪的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种种对“习惯”的浅薄认识和培养,不过是胡乱作为,只能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压力,破坏孩子正常心理秩序。不但让孩子的童年在紧张和压抑中度过,还给他们埋下一生的心理的健康隐患。

 

 

她的母亲眼里只有整洁,没有孩子;只看到物理秩序,看不见人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中长大的她,把这种习惯照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还一心要改造老公的坏习惯,培养儿子的好习惯,到头来却发现每个人都活得又累又不幸福。从她的陈述中我听到,她的姐姐和弟弟成年后的家庭生活都不太幸福,姐

 

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总之,习惯无处不在,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没有一种习惯会孤立存在,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门板治罗锅的短视行为在教育中最应该避免。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