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阶段总结(2019春)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志芬

课 题 实 施 阶 段 总 结

(2019年2月~2019年6月)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自制定研究方案起,经过了理论学习、前测调查,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课题组活动及教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㈠ 本阶段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⒈关于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理论研究; 

⒉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⒊关于在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中导学案的有效设计研究; 

㈡ 课题研究具体活动及成果

  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学期,课题组继续开展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科研思想上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 

⒉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初,由课题组长拟定本课题组的研讨计划,明确本学期研讨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再根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⑴开展每月一次课题组例会。 

⑵开展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 

⑶开展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讨活动,3次课堂研讨活动。

具体研讨活动如下:

记叙文

4月12日,莫阳老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第二课时。莫老师从课题入手,复习本文主要内容,抓住三次拜师中福楼拜的话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归纳出大师写作的秘诀,也感悟了人物的形象。不仅如此,莫老师更在同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巧妙拓展,出示《羊脂球》中主人公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充分利用课中学习单,让学生观察描述与“短篇小说之王”的精彩片段作比较,将大师的写作秘诀内化,并用范文引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单练笔,写出同学的外貌,有效进行知识迁移,相信这样的读写结合一定会很好促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整堂课目标明确,抓手准确,课堂上,学生听得专注,回答问题语言流畅,阅读理解到位,四字词语、俗语、名言的引用正确,内容丰富,表现了学生较高的语文核心素,充分体现出莫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有目标、有成效。

古诗

6月6日上午,孙美芬老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一课,全体微课课题组成员参加活动,并作了深入研讨。孙老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营造了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由复习检测导入课堂,带领学生吟诵古诗,古诗的平仄押韵,古诗的时代背景,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大胆发表见解,进行知识的转移。出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单,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古诗。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同学们有的小组根据古诗创作习作,有的小组把古诗改成剧本演一演,思维的活跃、气氛的塑造,同学们亲手打开了更广阔的古诗天地。孙老师倡导学生通过自学、自解、自讲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四步”学古诗法,观看微课,让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再用此方法学习《村居》这首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学习本领。作为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种尝试,孙老师也是抱着大胆尝试的心态,花费了几周时间进行备课,多方面学习,多次修改教案,才得以完成此任务。评课议课环节,前来听课的教师各抒己见,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课活动,肯定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同时对不足之处予以客观评价。

名著导读

6月4日,姜唯婷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课题组全体成员齐聚五(11)班参与听课,并作研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课题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姜老师的教学风格犹如林海音的笔调:平实质朴、童真童趣。她引导学生们从“读了课题,你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展开,并利用微课视频介绍了林海音和《城南旧事》的资料。通过快速浏览的方法教给学生归纳文中趣事的方法。运用微课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自主赏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向”这四件趣事,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课后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微课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解放了教师,更放飞了学生。姜老师的教学功底扎实、课堂设计高效、课堂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师生合力给课题组的老师们展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童话

6月10日上午,语文微课课题组的老师走进二2班教室,听范晓芬老师执教部编版教材语文二年级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首先,范老师从谜语导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很快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之中。老师的范读有明确的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聆听,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下来的课文有同桌互读,有指名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本堂课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文章第一部分“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重点落在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落的教学,老师采用总分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找出当一只小虫子不好的三个原因:苍耳刺、狗尿淹、小鸟吃,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然后对这三个原因进行逐个精读,精读的过程中穿插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拓展练习、想象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到小虫子的生活中充满危险,学生兴致盎然。接着让学生想象小虫子还会遇到什么情况,这一环节,范老师采用了一则微视频,内容是有关动物界昆虫的危险生活,这一视频让孩子能更投入更专注地学习,并且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小虫子生活的不易。最后指导朗读,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有的读出了害怕,有的读出了可怜......课后,课题组成员畅所欲言,热烈研讨。有的老师说,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去感受、去领悟小虫子的美好。另微课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本课还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有的老师说,范读,自由读,集体读,各有各的目标!教学目标清晰,能巧妙渗透拓展,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兴趣浓厚……

⑷开展以课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撰写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⑸总结本学期的研究情况。

二、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题组成员发展不平衡,有部分成员的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急需深入地理论学习,要能撰写有自己思考的课题论文。

  课题研究广度不够。本课题的研究,本来就是摸着石子过河,在前期的实践与探索中,发现研究的方向还不够明确,研究的思路还得深入思考,才能逐渐明确。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学习课题的相关理论资料,加强课题成员的课堂实践,同时,加强课题成员

之间的相互探讨,集集体之智慧,探教研之新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