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校长信箱 怀念旧版
课题实施阶段总结(2018秋)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508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志芬

课 题 实 施 阶 段 总 结

(20189月~20191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自制定研究方案起,经过了理论学习、前测调查,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课题组活动及教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㈠ 本阶段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⒈关于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理论研究; 

⒉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⒊关于在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中导学案的有效设计研究; 

㈡ 课题研究具体活动及成果

⒈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自2018年9月份课题通过立项起,课题组便开展了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还建立了课题组微信群,平肘大家都会自觉地将理论学习材料或自己发现的相关文章或观点,上传到微信群,供大家学习,并在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时,将所看到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在科研思想上达成共识。 

⒉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初,由课题组长拟定本课题组的研讨计划,明确本学期研讨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再根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⑴开展每月一次课题组例会。 

⑵开展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 

⑶开展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讨活动,3次课堂研讨活动。

具体研讨活动如下:

古诗词

2019年12月25日,李玲霞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为课题的进一步研讨提供了有效的案例。李老师在课堂后段突出文章情感基调上花了心思,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围绕让学生找词中反映作者心情的“醉”字入手品读出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儿孙融融的和谐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结尾处的微视频介绍辛弃疾生平和《破阵子》这首词成为一个亮点,学生从播放的微视频中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作者陶醉之情,抒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从微视频作品《破阵子》中不同的“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其意境的不同及词人心境的不同。《清平乐村居》中的“醉”是快乐的、尽兴的,全词洋溢在眼前的美好生活和美景都让词人陶醉,而《破阵子》中的“醉”又有何深意有待课后挖掘。教师介绍,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有醉,这多达一百多个醉蕴含的感情又都有不同。这一环节的设置,更好将情感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课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对微课给予充分肯定与期望。陈晨觉得老师的课后微课与课中教学一脉相承,有效利用了视频资源;秦霞老师认为老师的课堂利用微课让教学任务清晰、真正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情感抒发为主。

2019年12月19日,陈晨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江雪》。陈老师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这一块作了很大的改进,让老师们领略到了一堂真正关注学生“生长”的课堂风采。课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外延,以诗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诗意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以导学单的形式先了解古诗的结构特征,接着的学习单设计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伏笔,为教师由点到面地铺开教学提供辅助。整个课堂抓住一个“千万孤独”为了解诗人的心情积淀基础,通过与拓展的王士祯对比心情推进课堂,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的人格品质。穿插的微视频勾勒了当时的画面,而后面的想、议环节更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说得到位、议得深刻。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研讨,觉得微课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不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更让孩子们收获颇丰。“微课”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散文类

    2019年9月28日,蒋志芬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泉城》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2-5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因此,蒋老师设计了课前导学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检测。学生读文后,理清了文脉,蒋老师趁机出示微视频,介绍济南的四大名泉,让学生对四大名泉有了直观的感受。随后有滋有味地进入文本的学习。课末,蒋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介绍济南的其他泉水。本次教学,蒋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就如何更好地运用学习单作了很好的引领与示范。

    2019年10月16日,顾丽芳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题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本次活动。顾老师在这节课上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情,实现了情感上的突破。顾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说到“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学生读文后,顾老师抛出问题“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集思广益“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顾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那种迫切想要做一件事的心情,再去练读句子,作者的那种心情就被学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顾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说话练习,“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一句,顾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说“桂花落在______”让学生自由练说,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课题组组长姜唯婷老师认为顾老师的课前和课中导学单很好地对教学进行了辅助指导,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体会成功;陈晨觉得老师的课后微视频、材料与课中乡愁一脉相承,有效利用了视频资源和资料补充来实现情感提升;蒋志芬认为老师的课堂利用微课让教学任务清晰、真正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情感抒发为主;秦霞觉得顾老师的作者介绍十分完整,整个视频让学生对作者有了深入挖掘,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进入到现实课堂中,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融进”课堂,使学生达到直观感受与深度思考相互交融的境界。顾老师这节课无论是从课前的教学准备还是到课堂的方法指导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让我们受益匪浅。

说明文

2019年12月11日,沈雪莲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春联》。在教学活动中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课能力的训练,有效运用导学单、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形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微课课堂效率。上课伊始,同学们对照思维导图来说课文主要内容,结合思维导图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同学们研究出了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两大特点。在进阶练习部分,同学们小试牛刀,运用对仗知识把上联和下联连一连并再次进行小组合作完成门当户对贴春联环节。在协作探究,春联填补环节,同学们更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春联补全。最后的送春联环节,掀起整个活动高潮。在沈雪莲老师谈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和收获后,课题组老师积极研讨,觉得微课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不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更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入微课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

记叙文

2019年11月22日,秦霞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历史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课文的重点就是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前因后果,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白只有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秦霞老师采用了微课教学法,她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首先列出了一系列基础任务:1.我会读。2.我会想象。3.我会积累。让学生提前对课文的重点和中心,有自己的品悟、判断和剖析。接着,将所在的一个单元练习中的成语学习,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教学加以深入的全方位的理解。最后,秦老师跳出教材内容,将知识、能力的培养与课外学习结合了起来,引进课外文章,让学生知道,教材中课文的学习仅仅是一个源头,透过这个源头,里面有着源源不断的清泉等着他们去汲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秦老师的课堂向学生指出了学习的方向与方法,让他们学习思路更为清晰,在层层深入的任务和提示的指引下一步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避免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静坐式学习。

⑷开展以课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撰写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⑸总结本学期的研究情况。

二、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⒈课题组成员发展不平衡,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⒉课题研究深度不够。教学工作主要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而研究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是探寻教育规律的过程。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对深层次的内容研究还有待加强。为此,我们将在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