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唐诗》有感
顾鹏
读完《最美唐诗》,勾起了我对于学生时代古诗词种种美好的回忆。那种感觉仿佛游子重回故里,鸿雁北归还,久久不能释怀。对于美的感受,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对于美的追求,历历在目,永无止境。
曾经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在那里敲开了隐士陶渊明的门,叩开了刘禹锡的陋室,走进了泰戈尔诗的殿堂,那时对诗词一知半解,读起来朗朗上口便是好诗。然而最近有幸读了苏缨的《最美唐诗》,才知道诗的美不仅仅在韵律,更唯美的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不可言说的美用语言给表达出来。
有时,诗是一种情感,有如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般意气风发,但是偶尔也有“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的柔情似水。
有时,诗是一种寄托,在这个“风餐露宿的季节抵不过手机短信的一个按键”的时代里,遥寄相思于明月显得多么地奢侈。天涯海角,唯一可以同时分享的东西就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尤其是月圆的时刻,更让人缅怀着、盼望着团圆。于是就有了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美丽画卷。
有时,诗是一种挣扎,面对两难选择时,诗人道出了无奈的心声。如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无论诗中背景是拒绝还是接受,我们看到却是在爱情泥潭里的进退两难。
在《最美唐诗》的诗海里,我们品读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的华美篇章,我们也理解“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绵绵的等待,我们欣赏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的意境之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依稀记得那个“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静谧月夜。久居异乡的游子回家了,理应归心似箭,诗人却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母爱是伟大的,正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般细致入微。现实生活中,挫折与机遇同行,或山穷水尽,或柳暗花明,我们折服于诗人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然与豁达。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切阻止时间飞逝的行为皆是徒劳,时间永在,只是人换了模样,于是就有了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弯弯的山路,挑着水的小和尚向山上走去,给你留下了深山藏古刹无限的遐想。山水画有意减去画中的笔墨,电影减去男女主角的对白,维纳斯减去双臂,同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留出的空白为我们延伸出丰富的小路,展示了无限的可能。
品读诗歌,参与的程度越深,获得的乐趣越大。每一首诗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故事,从整个故事中,触摸诗人的情怀、感受时代的变迁。有人认为美是不可言说的,但是作者却用语言给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一种美,美的具体,美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