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在我们的课堂上曾频繁的出现过这样一些镜头:
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同学们在回答问题,他思绪飞扬,心儿早已飞出课堂;做作业时,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根本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1、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矫正方法,培养倾听
课堂上,特别是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而教学规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停课,中断学生的听课思维,更不可粗暴行事,而要灵活、理智,适时予以控制。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