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5
课题主持人: 姜唯婷、蒋志芬
所在单位: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18.06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六年一月制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三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编:213001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姓 名(1) | 姜唯婷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83年12月 | ||||||||||
行政职务 | 行政中心副主任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工作单位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手机(必填) | 13861016510
| ||||||||||||||
E-mail(必填) | 1912419524@{域名已经过期}
| ||||||||||||||||
姓 名 (2) | 蒋志芬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7年 4月 | ||||||||||
行政职务 | 课程中心副主任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工作单位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手机(必填) | 13584379838
| ||||||||||||||
E-mail(必填) | 393948830@{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秦霞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教学研究 | 协助课题实施 | |||||||||||||
范晓芬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教学研究 | 协助课题实施 | |||||||||||||
李玲霞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刘婷婷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莫阳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孙美芬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顾丽芳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陈晨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邵丹华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沈雪莲 |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教学研究 | 实践研究 | |||||||||||||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构建小学儿童诗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 省教科院 | 2015.03 | 实践研究 | 好 | |||||||||||||
区教师发展中心 | 2013.8 | 实践研究 | 好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微课,让习作教学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 | 区信息技术论文比赛一等奖 | 2017.12 | |||||||||||||||
《找准对话支点 演绎课堂精彩》 | 小学教学参考 | 2017.12 | |||||||||||||||
《微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江西教育 | 2018.05 | |||||||||||||||
《创新微课设计 激活语文教学》 | 小学教学参考 | 2018.01 | |||||||||||||||
《教学儿童诗应从三方面入手》 | 小学语文教学 | 2016.08 | |||||||||||||||
《以学定教,构建阅读教学活动》 | 小学教学参考 | 2015.09 | |||||||||||||||
借力发展,苔花绽放 ——浅谈苔花文学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 作文成功之路 | 2014.12 | |||||||||||||||
阅读摘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 小学教学研究 | 2015.01 | |||||||||||||||
“儿童诗”校本课程,让诗情飞扬 | 华夏教师 | 2014.11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微课程 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微课程的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2、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是 “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微课程教学法是关于微课程实践的教学法,它的研究对象服从于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两者是重合的。 3、应用 应用是指适用需要,以供使用。本课题是指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其开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除原创性的微课外,还可以将外来的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因微课资源使用的便捷性,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谈起“微课程教学法”,我们溯本求源,不得不提及“翻转课堂”。 2006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科学学科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预先录制讲课,把学生观看录像作为他们的家庭作业,然后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尽管他们没有提出“翻转课堂”的术语,但被媒体冠以“翻转课堂”报道以后,迅速传遍美国乃至全球。 2006 年,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创立了一家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网站,他利用简短视频进行免费授课,改善了传统教育资源。现有超过 4000 个微课视频发布于 You Tube 平台,为了使更多的人通过在线教学模式接受更高品质的教育。针对自身需要,学习者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薄弱点进行相应的微课学习,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知识。可汗学院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它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教学体系,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的关注,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回归国内,微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他们把课程上的录像形成碎片,叫碎片式电视教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微课程创始人。他在教学中长期研究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三小研究),2010年,李玉平老师用PPT数字化的方法把它做出来,称作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老师广泛欢迎。 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的是佛山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2年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在佛山市中小学中组织了微课竞赛。2012年9月,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标志着国内开始对微课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当时对微课案例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研究,研究内容则是对其定义的思考。 由此可见,国内外对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尚未自成体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研究。微课程教学法在学科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并不多,对微课程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理论和操作策略。 本课题研究,在一系列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型,力争形成相应的应用策略,深入推进课堂转型。 | ||||
(三)研究目标 | ||||
本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1.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的研究,不断推进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出微课程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策略。 2.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根据上述基本精神和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1、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艺术性,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千差万别。同一微课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微课程教学法在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的方法及策略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要形成微课程教学法在不同课型中应用的策略及方法,并能在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课堂的成功转型,做好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 2、应用微课程教学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并形成典型课例。 教师在研究中,合理选择适合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的语文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教师将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和提炼,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课例,并把教师在实践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拍摄成视频保存,形成校本特色的范例库。同时,对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途径、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 3、自主创新、开发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语文微课资源。 通过实践研究,开发校内语文原创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优质微课资源;收集相关的他创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资源,研究这类资源的切割、修正、合并等方式的使用,把他创微课本地化,符合本校语文学科教学实际。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先查阅与微课程教学法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基本理论、研究现状和具体案例。同时了解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应用的情况。 2.调查分析法 主要采用听课、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教师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于发现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微课程教学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学生主要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平行班的对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达到最优化。同时对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 ||||
(六)实施步骤 | ||||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由语文学科组骨干教师组成,主要围绕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研究,我们准备分四个阶段进行。 1. 准备研究阶段(2018.6-2018.9) 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宣传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研究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 2. 文献研究阶段(2018.10-2018.12) 开展文献研究,系统搜索有关微课程教学法理论资料、技术资料与实践经验资料等,加以整理,初步形成校本化的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并拟订相关的微课程教学法应用建议和评价体系。为下一个阶段的研究指明方向。 3. 具体研究阶段(2019.1-2020.12) 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专题性教学研究活动,将成功的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策略及方法及时小结与分享,并在分享、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提升运用策略。 4. 总结研究阶段(2021.1-2021.6) 深入细致地总结,形成系统性、规律性的认知。完成对实验论文、个案及应用方法及策略的总结。完成实验报告的成文工作,通过鉴定。 | ||||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着重形成相对应的操作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3.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自主学习单的使用、导学案的推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相关论文、文章 | 文稿 | 2019年10月 | |
应用案例 | 文稿 | 2019年10月 | ||
中期研究报告 | 科研论文 | 2019年10月 | ||
最终成果(限3项) | 相关论文、文章 | 文集 | 2021年6月 | |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集 | 文集 | 2021年6月 | ||
结题研究报告 | 科研论文 | 2021年6月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较强的研究力量。本课题组的组长有多年课题研究经验、长期致力于课堂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核心成员均为一线中青年教师组成,均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 扎实的前期工作。2016年11月,学校的国家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正式开题,老师们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学习,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成立了课题核心组,并收集了有关材料,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讨论,初步达成共识,形成了课题设计的基本框架。 良好的条件保障。学校选用教学、教研经验丰富、工作扎实的骨干教师组建课题组,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全面调控、指导课题研究的运作,并与区、市相关教育专家保持联系,请其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研究过程中尽力创造条件让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参加各种参观、培训、研讨等活动,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2-3次,各成员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开展活动2-3次,并至少完成一篇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在设施设备上,将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设施水平,将依托校园网建立微课程教学法应用的专题网站。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