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之《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莫阳)
发布时间:2019-09-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莫阳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莫阳

犹记得在大学时代曾经翻阅过这本《给教师的建议》,那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神话般的存在,可惜大学的实践经验太少,纸上谈兵让人觉得并不真实。

书架上正好摆放着一本崭新的绿色封面的书籍,还是《给教师的建议》,却再一次勾起了我的兴趣,想拜读一下,也许这次的阅读会别有一番风味。

打开后第一篇文章便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怎么会?班级中就有我认为的抽象的孩子,他的世界我不懂,我的讲解他也是云里雾里。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出现在我的班级中,很多班级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陷入了里面的内容。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的领域里,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就是假设比喻成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筋疲力竭,而有的孩子则能提20桶水,其实两个孩子年纪相同,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学生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背诵速度很快,有的孩子背诵速度很慢,对他而言,背书堪比愚公移山。这大概就是教育上所说的差异性了。

这么一说,当我们面对40多个存在差异的孩子,却用同一个标准来进行教学,自然能够接受的只有一部分,另一部分学生反而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因而更难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有句话说的很在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因为不同的儿童要达到的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那么,我们需要为每个孩子树立一样的目标吗?不,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孩子会树立起自己跌尊严,从而无线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的水平。

那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即使不阅读书籍,我们也知道要分层教学,为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是,实际上,这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你需要花费比其他老师多四五倍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不同学生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而伊·格·特卡琴柯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将学生分成了五组不同学习情况的,而且对他们的脑力发展情况有很明确的认识。每个孩子在他的课堂上都是有事可做的,都是有很大收获的,并不会出现这节课与我无关的情况。这也使得课上很少出现学生调皮捣蛋的情况。

我想,走进教室,首先应该去了解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情况,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