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谢旦)
发布时间:2019-07-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谢旦

那些课上,为了所谓的“精彩”,为了所谓的“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等看似热闹顺畅的课堂场景从而忽视了学困生。课上,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由举手的孩子回答的。举手的孩子大多是学优生,我提出的问题他们能作出解答,因为他们本来就会。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孩子,他们参与思考了吗?他们能解答出我提出的问题吗?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信的是,那些没有举手的孩子当中必然有“学困”的儿童。因为学生不举手回答,往往缘于他们没有能力解答问题。遗憾的是,我选择忽视这些没有举手,极有可能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从本质上来说,那些“好课”是以牺牲学困生学习的权利为代价,借助原本就懂的儿童完成了教学的流程,人为地制造了“精彩”的课堂风景。这样的课堂风景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对于孩子的真实学习,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懂的本来就懂,不懂的若没有倾听,将依然不懂。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一点又不同于传统的“小组学习”。倾听是教育的原点。“倾听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尚未说出的话”,这有多重要!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话语不敏感,教学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进行下去,师生对话也就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理解、感悟、体会变得肤浅和单薄。“讲述的行为也就是倾听的行为”,这又有多重要!可是我们也往往忽视了。事实不也正是这样——我们老师在与学生讲话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是否经过选择,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及不同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听到课堂上每一处细微的声音”,而不只是发言的学生、捣乱的学生或跑神的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承担好“应答责任”,通过眼神、动作或语言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或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会倾听,实现与学习内容、与同伴、与教师的对话。

只有不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都寄予信赖与期待,认为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如此,在教学中才能创生出新的境界:儿童们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