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有叹、有烦、有累、有苦,也有感慨、喜悦、 欣慰和回味。静心的时候,那曾经经历过的一个个故事、一张张面孔如同过电影般地在脑海中掠过,欣赏之余竟然发现自己的治班之道也日渐丰富。
故事一:心病还需心药医
我班小杨同学,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有一天晚上家长突然打电话说孩子想转学,嫌我们抓得紧,太苦,甚至要挟家长,不让转学的话就不读书了。第二天他果然没来上学。跟家长联系,她说正在做工作。但第三天上午他还是没有到校,中午他母亲打电话来,恳请我亲自去做做孩子的工作。于是我便带了一位和他比较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动员他。哪想到,等我把他母亲支走单独和他简单一交流,他便吐露了心声。原来是觉得母亲把这事闹大了,全班同学都知晓了,他已没有脸面再回去了,而且和母亲赌上了气。针对这一情形,我便和另外一位同学从全班同学对他的关心,从父母的一番好心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打消了他的顾虑。不多会儿,他便高高兴兴拎着书包和我们一起回到课堂。
感想一:对症下药,为学生打开沟通之窗
班主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能如已所愿,除了要敞开心扉和学生平等交流之外,更多时候需要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开学生心结,使学生愿意和你沟通、交流。从而使你进一步深入其心灵深处,发现他的好,挖掘他的善,使他能公正地认识自己的言行,不至于偏激、自闭。毕竟,通才不痛。如果一味地只想移植你的想法和要求,而不考虑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是否打通,那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故事二:美化校园也是一种乐趣
负责校园卫生,难免见到纸屑躲在角落。如何动员他们完成这场垃圾歼灭战呢?下命令是不科学的,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何况在非大扫除期间,我只能调动自己的班。到时只有我们一个班在劳动,学生可能会心里不平衡。因此只能调动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他们觉得捡纸屑也是一种光荣、一种享受。
走入教室后,我便用一连串反问,激发他们的爱美之心、爱校之心。然后,摆出问题,看哪些同学愿意为美化校园尽一份力,看哪些同学拣的纸屑多。没想到话音没落,他们便纷纷举手。看着他们一个个开心地走出教室,我知道,美已在他们身上荡漾。
感想二:点燃心火,为学生打开奉献之窗与学生朝夕相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希望老师怎样做。在处理问题时,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顺着他们能接受的思路进行引导,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上进之心、奉献之心、渴望表扬之心,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点燃那股心火。粗暴的命令和压制,可能会浇灭它;不经意的无视和淡漠,也可能会慢慢扼杀它;只有春风化雨的点拨和激励,才能使它充分燃烧起来,摆脱潜意识里的羞怯,伸出无私的手,从而打开他们内心本有的奉献之窗。
做班主任的时间越长,感动自己的故事也就越多,感想也就越丰富。偶尔心累,但心灵也常有慰藉。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让我做那扇通往学生灵魂深处的门边小窗的守望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