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里有你的梦想》有感(朱云)
发布时间:2019-04-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云

梦想与执着,铺就教师成长之路

——读《故事里有你的梦想》有感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寒假,我无意中读到雷玲编著的《故事里有你的梦想》,书中18位名师的教育故事让我对名师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在之前,当我们听到于永正、窦桂梅吕型伟、钱梦龙——这样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时,总以为能成为名师的人一定是出生不凡,他们的故事也一定离我们很遥远。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感到,原来每一位名师也都是从普通教师开始的,只是过程与众不同而已而在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颗坚定而执着的事业心

走近一位位名师,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其实也并不是完美的化身他们在工作中也同样有过痛,有过苦,有过笑,有过泪……他们成长经历其实与我们也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常会在失败中反思,善于在成长的阵痛中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有一颗坚定的事业心,一份坚定的理想信念。于永正老师也曾被学生骂过“坏老师”,面对这样的困难,他不是失望,不是抱怨不是放弃,而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然后调节好教学策略,最后终于在狐假虎威中与学生们融为一体,用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极富变化的表情,将学生带到了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甚至在《荷花》中,还翩翩起舞还有马芯兰一句普通的话语“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教育工作就是要靠一种执着精神,去一板一眼地做到底,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同样道出了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著。我想,正因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用心至纯,用爱至真,用情至深,才成就了他们一个个美丽的梦想。

一种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

从这18位名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种不断学习的习惯,他们的智来源于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当人们问于永正“怎样才能为一名优秀教师”时,他说“我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分别为第一,读的习惯,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第二,听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必听第三,思考的习惯第四,操笔为文的习惯。”于老师的回答,让我们看到,其实,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学习与反思的,而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读教育家的成才故事,读教育名著,然后吸取他们的精华,就像顾泠沅说的一定要找出巨人的肩膀在哪儿。只有找到巨人的肩膀,我们才能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

不甘平庸的奋斗目标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教学是平凡、枯燥的是因为我们没有长远的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视角还只是停留在一节课上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学生在考试中得了几分,而常常忽视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终身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张思明说我不企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如果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那他们将终身受益无穷。正因为他有了这种不同常人的教学理念,才使他的创新教学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的创造,不是科技人员的那种创造,也不是在方法技能上的一些创新。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适合于对象的方法和做法,创设一个激发学生的创造的 “场”, 让这个“场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同于一个普通教师的奋斗目标,一种不甘平庸的奋斗目标。

自己的教学风格

窦桂梅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从这18位名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顾泠沅“听中学”和“做中学”、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只有相同的教育理论而没有相同的教学风格,哪一种方法适合你,要因你个人的素养、学生和学科的特点而异。可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不难,只要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认真教学就可能做到,但要做一个优秀教师,做一个让学生称道的教师,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要么以渊博的知识取胜,要么以真挚的情感动人,要么以清晰的逻辑推理服人……总要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吸引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信服。

品读每一位名师的精神档案,我的心灵也一次次被他们的故事所触动。从他们的教育教学故事里,我明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并非偶然,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举,而是跟他们心存梦想和执着追求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质,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离不开前辈教师的启发引领,离不开学校、地区的培养重视。然而,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他们不断给自己新的定位和目标,勇于挑战,永不言弃!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也应当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梦想。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