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死,英魂不灭(洛阳中心小学六12班 组稿 附点评)
发布时间:2019-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莫阳

英雄不死,英魂不灭(洛阳中心小学12 组稿 附点评

题记:这是一个英雄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那燃烧自我、照亮华夏的国土的精神,不该斑驳在画堂之内,而应当在子孙后代的心内熠熠生辉。

当自省,当警醒!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12班    陈梦涵

每当风走过雪白的芦花地时,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抗日小英雄——雨来。他那机智勇敢的精神使我难以忘怀,他那热爱祖国的情怀令我敬佩不已。

在抗日战争时期,12岁的小雨来和其他小伙伴们组成了一支抗日小团队,他们假借抓虫子来探测敌情,机智的小雨来将恶毒的日军们领到雷区,与八路军和民兵们一起消灭敌人,占领敌人的根据地。不幸的是,小雨来后来被敌人俘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自始至终都宁死不屈,决不肯透露出一点儿信息。他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仍如丰碑矗立在我们心中。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当听到小雨来多次喊出这句话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别说能读书了,连饭都没的吃,但还是有很多孩子为了中华崛起,孜孜不倦地读着书。当然,那些投敌卖国的汉奸是罪恶的!他们被他们的物质和金钱所迷惑,出卖养育他们多年的祖国!“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为何如此,恐怕也和他们从小缺乏爱国教育有关吧!

对比小雨来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幸福太多了!然而,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

学习上,我容易丢三落四,不珍惜自己的学习用品,喜欢用脏手在本子上摸出一道一道黑印,还把一些污垢、墨汁弄在雪白的纸上,又或是将自己的试卷乱扔到一旁……见微知著,我的学习心态、效果可想而知!

生活上,容易为一点儿不顺心,一点儿没有享受到,便觉得我好像被亏欠了,明明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

而雨来呢?在逆境中求学,在困境中团结一切力量,只为了心中的目标!每每想到这些,我感到十分惭愧,脸上火辣辣的。

当肆虐的北风虽然刺骨、寒冷,但当春风经过时,也会使人感到一丝暖意;当猛烈的河水冲刷大地时,无数的蚂蚁抱成一团,也能肩并肩共同抵挡困难;当可怕的地震来临时,人们手拉手共同抗震……在以前,像雨来一样的英雄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造筑了我们的新中国。习近平爷爷说,“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英雄精神,牢记历史,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你我烙下英雄的印记

       ——《因为爸爸》读后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12班    王瑾琪

在保家卫国时,人人都是英雄!也许,英雄拥有的很少,但是留下的却不只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高尚的灵魂,照耀后人前进的方向。

以尤建华为原型所写的《因为爸爸》一书,诠释了何为“英雄”,也给我留下了不小的触动。

金秋,不仅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他曾为保卫国家所作的贡献使他伟大。他被敌人的炮火埋了三天,靠着坚韧不拔的卫国信念,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因为战功显赫而被中央军委表彰为战斗英雄。

战争离我们有些遥远,后来他继续投身到人民中去,转业成了一名人民警察。尽管人世皆变,他维护国家、社会和平的信念却从来没有变。他一身疾病,却在春天,冷冽的风中奋勇跳入护城河里,在河水里摸索着枪的痕迹。他一身善良,明明自己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却在寒冬,自己出钱、出力帮红军遗孀修建房子等等。最领我震撼的,是他在黑暗的午夜,爬上二桥边的水管拯救一个网瘾少年。“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这个人物的一生,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当然,如此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你我身边并不多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英雄的真谛,因为英雄即使归于平凡,也用一身奉献精神书写着不凡。当我们踏着晨露走出家门,那昏暗路灯下的工人,迎着凛冽寒风清扫着路面,是不是英雄?当我们列队秋游,在飞驰而来的汽车前,将我们护在身后的志愿者们是不是英雄?当我们举着冰棍享受夏日的清凉,消防员们却头顶烈日,日复一日进行着艰苦训练,是不是英雄?

每一个英雄都出自人民,他们不一定有着轰轰烈烈的故事,但一定有着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金秋如此,方言身边,无数人亦如此!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谨记英雄的故事,在灵魂深处烙印下英雄的印记,把每一滴热血都流进祖国的疆土,为祖国做出贡献。

点评:孩子的笔触是最感性、最真实的。他们的心中有光明,笔下有志气、脚下有方向,这个民族才有未来。英雄的故事,代代传承,正如不死的灵魂,守护着这烈士鲜血浇沃的华夏大地。

                              (指导老师:莫阳)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