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美文>>文章正文
添加点数学史到课堂
发布时间:2019-02-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严佳佳

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有挑战性的素材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乐趣。”于是在上课伊始,我曾经给学生引荐过这样一首小诗:“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这道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知道这样的习题到底该如何去解答,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后往前逐步进行推导,这道题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性思维。第三次喝光壶中酒,就说明最后一次是一斗,那么第三次遇到店的时候就是1/2斗酒,第二次遇到花的时候就是1+1/2=3/2斗酒,第二次遇到店的时候壶中原有3/2÷2=3/4斗酒。第一次遇到花的时候,壶中就有1+3/4=7/4斗酒。第一次遇到店的时候就有7/4÷2=7/8斗酒。这就是原来酒壶中有7/8斗酒。

这样历史中的数学趣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都非常热衷于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正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说过的那样:“教学要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脉搏才能和学生一起跳动。只有立足学生的思维实际,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历史中的有些数学史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发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史还能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数学智慧,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枯燥的计算,还有这么有趣的数学习题。

当然也有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学生并不理解它的历史来源是什么。比如孩子们最熟悉的民主选举班干部,统计票数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画“正”字来表示。探索这个历史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课堂上我就给孩子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数学史。

使用“正”字来一笔一划计数。首先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注明。由于时间紧促,恐怕误记,也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变成了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记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看来画“正”字这种方法是为了统计方便才产生的,类似于我们数学中“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正”字是五笔画组成的,能不能使用四笔画或者六笔画的字呢?

历史上确实有的国家使用过别的字来进行统计,例如日本在二三百年前,他们曾使用过“玉”子来计数,距今一百多年钱开始的明治维新之后,他们也开始采用这种画正字进行统计了。确实如这些同学所说的那样。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随着自己课堂上增添数学史的例子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拓展了我的思维,让我找到了一个广大的数学研究领域,在每次备课的时候,我都会上网搜索和所教内容有关的数学史。真是不看不知道,很多数学知识竟能搜到几十页的数学史,但是从这些数学史中进行筛选,进行去粗取精,进行提炼数学味更浓,让学生吸收起来更快的数学史,的确需要老师破费一番脑筋。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让引用的数学史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要短小精悍,才能够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进数学史到课堂,让数学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进而去主动探索数学,这才是我们数学老师最大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