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五言绝句更是诗章简短,意境深远。但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在诗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句的理解,更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诗人内心,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采用微课程教学法配合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来进行教学。
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最具有灵魂意义的当属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充分站在学生学的立场,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微课程教学法设置的目标站在儿童的“学”的立场,采用“方法指路、目标明确”的表达方式,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任务”。本课时的课堂教学则是结合课前预习单、自主学习单完成,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自学检测]、[进阶学习]、[写作练习]、[拓展学习]。
在自学检测的过程中,结合了预习单及课前微课的内容,让学生先挖空默写,检查背诵情况,再复习五言绝句特点,借助对仗填写和朗读来进行检查。很多人认为小学生不必明确具体概念,只需要大体了解就可以了。其实就四年级学生现有水平,具体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此前的微视频中结合课文《春联》一课的内容,明确“对仗”的意思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当。”课堂上学生在《江雪》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找一找对仗的词句,这就起到了一个实用性。
在进阶学习中,围绕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志向,诗中有故事来进行,首先并让学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此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是从哪一个字或是哪一个词中体会到的。讨论以后推举一位代表回答,其他组员做补充。这样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感受诗人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在这里,学生自己找到了古诗每行的第一个字,发现了藏头的千万孤独,在这里通过微视频介绍了柳宗元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了解“诗心”和“诗源”让学生再次体会柳宗元的孤独和坚强。但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并没有到此结束。在这里,我补充清代王士祯写过一首名为《题秋江独钓图》的诗,学生自读。当读到“一人独钓一江秋”时,有同学惊叫:“老师,诗人王士祯也很孤独寂寞呢!”但这与诗意大相径庭,原来,学生看见“秋”这个字,就感到萧瑟,便误以为是孤独寂寞之情,随后通过微视频的解读之后,学生体会到了那种诗中所写的那种潇洒自由,同写“独钓”,诗人王士祯在写作时的心情和柳宗元截然不同,对比之下更可见诗人的孤独寂寞。此时的学生们对柳宗元满怀同情。前半段的课堂一直围绕这诗人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此处,抛出问题:“那就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在家待着,偏要出来钓鱼呢?渔翁常年生活在江边,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江面上垂钓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来钓鱼?他仅仅是在钓鱼吗?”学生立即想到渔翁看似绝望其实钓起的是希望,那渔翁正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坚持不懈,顽强,永不服输,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此时学生们对柳宗元就不仅仅是同情,更多了一丝钦佩。
在这里,我乘热打铁安排了写作练习:
着眼前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他想对攻击他的那些政敌说 ,想对去世的母亲说 ,想对自己说 。学生结合诗意、诗境化身诗人,畅所欲言。
最后拓展学习安排了柳宗元的《渔翁》这首诗,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江雪》是诗人柳宗元被贬之初写的,心中满是孤独与寂寞,而此后柳宗元的心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寄情山水,学生通过微视频的讲解,了解了诗人心境的转变。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本节课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以微视频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力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