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儿童的诗歌
李伟平
一、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我们常说“诗人是长不大的孩子”,尤其是儿童诗作家,若不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视角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和想象,不可能写出能活在儿童心里的诗篇。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儿童也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在王燕老师的引领下,猜想拟声词背后的场景,模拟诗行进行表达,仅对“扑通扑通”一词的想象,就有“蝙蝠振翅”“狗熊踏步”“心跳加速”“碎石滚落”等多幅画面,如果说是教者选择的文本给孩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不如说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当我们带着儿童在诗歌里游历时,他们的童心童眼会发现我们无法触及的视角。
所以,儿童诗的课堂,应放手让儿童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因此,王燕老师精简了绘本的情节,利用精炼的诗行,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
二、儿童叙事诗教学需要“奇趣”
儿童叙事诗教学,要能让儿童以自己的视野细致观察、思考,要学习诗歌的言语形式,凝练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抒写属于自己的趣味和情调。《我们要去捉狗熊》就达成了以上目标。
如果站在成人的视角,冷静质疑父亲带头探险的不理智,批评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伤害,或是思考增加品德意志的教育,学习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我觉得在这节课上,都是不合适的。“弱水三千”,我们要蹲在儿童的角度,看他们更需要什么,更适合吸收什么。所以,就这节课堂的教学设计而言,学生了解叙事诗中巧妙的情节安排,通过表演鲜明的诗歌形象抒发情感,用富于音乐性的诗歌语言传情达意,让盎然的儿童情趣时刻弥漫,这就是“奇”“趣”“真”“美”的儿童叙事诗教学。
三、儿童叙事诗教学不忘“育人价值”
在这样的诗歌教学中,教者通过奇趣的文本和满足童真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又留下了什么呢?
首先,学生通过这节课,初步了解了叙事诗的结构,从雄心勃勃地出发,到勇往直前地历险,终于与猎物面对面,以及意想不到的折返,这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清晰可辨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其次,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诗行,体悟到诗歌中押韵、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在模仿练说时自然运用,这些均是在本节课上习得的学习策略。
再次,学生在读诗演诗的过程中,体验、表演、朗读交互进行,在游戏中获得了说教力图达到的目标:勇于探索的意识,敢于挑战的精神。课堂教学是儿童的生命历程。
幽默的文本,奇趣的课堂,童真的学生。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