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孩子的语言世界从听开始
----《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松居直的著作《幸福的种子》,一口气看完,感受颇多。这本书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的一部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图画书在儿童尤其是在婴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许多实例分享他的教育理念。
对于孩子来说,种在他们心底的哪一粒种子才是“幸福的种子”呢?松居直是这样回答的。
“父母亲用自己的口,将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真正让父母与子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簿或出生证明书,而是温柔的、人性化的言语。”
原来根植于孩子心中幸福的种子来自于父母温柔的语言,是人类动听的语言。这也就是当下比较提倡的“亲子共读”模式。松居直认为“要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丰富的词汇。”怎样才能让孩子听到丰富的语言呢?
虽然这本书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家长,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同样受益颇多。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积累尤为重要。
我们都会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可是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很弱,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故事情节以及艳丽的图片,对于文中精彩的语言他们很少留意。
于是我开始尝试利用中午阅读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我读,他们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我读的时候会很注意情感的投入,把文章读得美美的,读得充满乐趣。孩子们在听过老师的朗读后,对文本就有了自己的原始理解。我会把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引导孩子品一品这句话好在哪里。每天读一篇文章,孩子的语言积累丰富起来了,因为在反复听老师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好的词句进入了孩子们的记忆深处,语言表达自然流畅了许多。当老师满心欢喜的读书的时候,那种喜悦,那份乐趣,会伴随着声音进入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会在老师的感染下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爱上阅读。
除了读给孩子听,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以及平时的沟通语言。一天当中,孩子有八个多小时的时间是与老师在一起,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一个博学的老师必然能够带出一群优秀的学生。语文老师是语言的输出者,课堂用语一定要经得起考验。老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量不仅能够拓展孩子的视野,更能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精彩的课不是学生反应有多积极,而是孩子们听得有多认真。如果孩子愿意听你上课,那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诗一样的语言能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如何让孩子认真地去倾听呢?我想老师们更多地是需要提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达。当然老师首先要自己喜欢阅读,在为孩子阅读和上课的过程中,要真心地喜欢这篇文章,喜欢这堂课。老师那种来自于内心的喜欢会打动孩子,孩子才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去感受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