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灵魂
——记一次家访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和语文老师——姜老师走进了三位学生的家中,在寒冷的冬夜开展了温暖的家访活动。
家访,一个对我来说很遥远的名词。儿时,我是被家访的对象,如今,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却成了家访活动的组织者。“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儿时家访只知道老师来家里询问两句就OK了,来去潇洒自如。现在自己“当家做主”,才知世上除了时间的流逝,无一事是简单自然的。经姜老师指点,我们首先拟定了家访名单。别小看这个家访名单,这里可有门道呢。这三位同学家既要离得近,减少花在路上的时间,还要提前与家长沟通,避免突然登门的尴尬,保证家访质量。再三考虑后,我定下了小朱,小叶和小宇三位同学。接下来就是通知家长家访,确认时间。一个数学老师,最会的就是安排时间。我初步定下先后顺序,按每人半小时计算,从4点10分开始,估摸着6点前绝对能结束,以避免尴尬的家长“留饭”问题。我一一致电家长,家长们或是惊讶,或是激动,或是高兴,但个个都无比配合这次家访工作。最后,便是等待,等待着放学后与家长“会师”,共商孩子们的“教育大计”。
放学后,我们带着小朱小可爱来到了家访第一站——她家,却意外发现她爸不在家。姜老师打趣道:“难道是你爸见我们来了故意躲着我们了?”后来才知道他爸去学校接小朱了。由此可知,家访,还是不要带随访学生一起回来,这样便能随时调整家访的顺序和时间,使家访更灵活机动。第二站,我们来到文艺小生小叶家,一番促膝长谈后,细腻敏感的小叶流下了五味杂陈的泪水,而我也在心里默默垂泪,想果然计划赶不上变化,说好半个小时一家,结果话越说越多,从小叶家出来,已过6点。由此可见,家访,时间的安排要更宽松灵活,留有余地。末站,小宇家,在瑟瑟寒风中,我与姜老师踌躇不决,去,时间真是太尴尬,不去,约好不去显得没有诚意。寒冷缩短了我们的思考时间,我们决定直接饿着肚皮真诚地面对那个迟到的“约会”,欣然前往那个看不见的8幢。又是一番春风化雨之后,直至7点30分我们才结束了今日的家访活动。由此可得,家访,迟到的总比不到的好,真诚永远最重要。
虽然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优点与不足也不尽相同,但交流下来,我总结家访交流的内容有几点共性。其一,老师要开门见山的表扬孩子的优点,强调家访是为了交流问题,让学生变得更好,而非家长与老师互相“打小报告”,打消孩子的顾虑与担心,让其能放轻松,袒露心声,更好的与家长老师沟通。其二,老师需在了解了孩子在家中表现后,结合课堂表现,直指问题根源,用温和但直接的话语,让孩子与家长清楚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其三,我认为,没有方法论的世界观都是纸上谈兵。指出问题不是关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交流中,要与家长和孩子一步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哪怕没有直接的办法,改变孩子的观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四,不要忽视激励的力量,积极发挥期望的作用。交谈中要常提及对孩子的期望,如: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孩子,现在你给老师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呢。好的期望,就像盆景的支架,引导着孩子向优秀的方向生长。最后,充分肯定家长的地位,劝导孩子多与父母交心,遇到困难主动向父母倾诉。既让家长清楚孩子的学习与思想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又促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达成爱的教育。
其实,育人也是育己。家访交流的同时,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理解那段记忆里,“严肃”的老师,“唠叨”的母亲,和“不成熟”的自己。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眼眶也像突遇冷空气的玻璃窗染上了一层雾气。之后,便是对学生更多的同理心。同理心让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之交流,而我们之间所有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源于一个字——爱。因为有爱,教育才会深刻而动人。
今天的家访结束了,在家访中,我说的话较少,但学到的东西却不少。有了以上的所思所想,我想,下次家访我应该更能得心应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