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不简单》读后感(莫阳)
人非完人,自然有偏好与厌恶。但是,老师的个人好恶,在教学过程中却成了万众鄙夷的焦点。“偏心”两字,用在教师身上,更是贬义多过褒义。这不是有些违反人性、甚至违反理性吗?
然而,曾纪洲老师在他的这本著作中告诉我,“偏心”实际上是一种正确甚至高效的激励手段,关键在于老师偏心的方面和偏心的方式。
前者,简单来说便是老师偏爱一个孩子的理由是不是对其他的孩子拥有明显激励效果。很多老师偏心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的优秀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很可能是难以企及的,甚至对于班中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复制的。那么,奖励与赞美永远围绕着个别个体,不公平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曾老师的“偏信”更多投向了常规行为优秀的孩子,比如:上课专注的,打扫认真的,见人礼貌的……因为这样的日常行为便于模仿,利于完成,所以很多孩子产生了“努力一把,我就是焦点的”念头,也就产生了冲劲儿。从常规开始,一步一步将学生成绩提高,这个过程不可不说充满了“艺术感”,就如同那普照大地的明月,阴晴圆缺,恰似喜怒变化,却从不曾为世人厌恶,反而渗透着一股温柔与希冀,将万世昊光,融成了李白的杯中酒,苏轼的赤壁歌。
至于后者,多数情况下的“偏心”,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它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暗箱操作与不公平。曾老师反其道而行,将个人的好恶告诉孩子,将赢得自己偏心的标准罗列在他们的眼前。也许这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在孩子面前他展现出了“敢作敢为、坦荡磊落”的品质。公平、透明的竞争,使得“偏心”成为良好班风的促进,而非同学之间恶意打压的助力。
读完这篇文章,我忍不住要为这位教育界的前辈叫好,甚至发出一句“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