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高效课堂22条》
|
作者
|
李炳亭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09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
|||
这套高效课堂模式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它因而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是一种“方法论”,代表着我根植一线的教育实践得来的结论;它从来未曾拒绝过对“方法”的探究,因为任何好的理论离开了“方法”,都犹如鲜花失去了水分。 我更愿意这样表述我的课改“意见”——课改可不是仅仅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简单随意到像老中医“调方子”那样,它应该是“从方法入手”,贯通全局的“教育制度”的变革。我甚至不愿意把这样的探索称为“课改”,我更乐意于叫做“课变”,它实在是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搏杀。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
|||
有幸拜读了李炳亭先生写的《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先生潜心研究教育10余年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效课堂22条》从题目来看,就觉得教育理念新颖,贴近教育教学工作,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指路灯。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也搞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模式的构建……无不是为了掀起教育的另一番新天地。
高效课堂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体,学生却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与对子,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经过群学,讨论,每个人都对知识有了相当的掌握,于是学生接过了老师的担子,走上了讲台,大胆的表述着自己的观点,从容的讲述着解题的思路。一堂40分钟的课,以前老师可能讲30分钟或40分钟,在高效课堂,这一情况完全相反,一拨又一拨的学生走上了讲台向自己的同学授课,老师坐在了学生的位置,要么给予引导、要么向学生学习。可以说,在这个课堂上,“教”与“学”真真切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而高效课堂上,学生跟老师则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跟老师一样的权利,他可以讲课,可以对老师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老师说的学生并不是完全认同。出现疑问的时候,学生会大方的跟老师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这么做。即使讲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我的课堂”,所以“我做主”。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自己力求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可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却退缩了,前功尽弃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自己力求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但当遭遇学生的沉默时,遭遇时间的紧迫时,遭遇教学成绩的影响时,自己却又没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坚持下去。
作为新课改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坚信,课改任重道远,但让我们一起勇挑重担,向目标出发,努力使自己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尽情的发挥所长吧!
|
|||
读者:陈丹 2016年1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