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朋友去北京东路小学观摩,回来后,我迫不及待地与之交谈。据说,在北京东路小学,孩子们拍着节拍,打着响板,用稚嫩的声音背诵吟唱着《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似乎跨越千年,回到了那个没有钢筋水泥、只有青竹翰墨书香的时代。我突然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那就是“亲近”。
是的,“亲近”,这看似简单,实则在我近两年听的众多名师的课堂上,几乎从没有出现过。若说要我为曾经听过的课找一个形容词的话,恐怕只有“高山仰止”了。那些谈笑风生的老师和侃侃而谈的孩子们,一来一往之间,演绎着语文绝佳的魅力。我这个农村教师,一边赞叹着他们的水平,更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太难接受,甚至不可能实现。他们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课堂状态,似乎决定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生涯,最主要的是基础知识。然而,当这份“亲近感”出现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念,经典国文的背诵积累,是可以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实现的,甚至可以发扬光大。
一直以来,我们以“孩子不能理解”为由,减少他们经典诵读的背诵篇目,因为固有的思维认为: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要求他们逐字逐句地解读交给他们的每一首古诗文。这带来的往往是效率的低下。孩子们错过了最佳的积累年龄,在接下来漫长的人生中,恐怕都没有机会去弥补。
诸葛亮曾经说过,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他本人读书,乃略观其大旨。当然,这并不是说句读之学无用,而是前者利于积累,后者利与研究。而积累,恰恰是研究的基础。我想,孙校长所谓“不求甚解”的语文,正是着眼于此。先积累,后理解,如同“反刍”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将之吃透。
我与学校一位老师交流的时候,他初闻这一观点,不由失笑:“这样一来,也许有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吃透了这些古诗文,但是,恐怕也有不少孩子因为这些知识很少用到而将之淡忘吧!”不过,他话音刚落,我们二人却都陷入了沉默。沉思良久,他喟然长叹:“可是,至少他们的孩子有不少人记住了这些知识,一生受用。他们付出的努力,哪怕只收获了三分之一的回报,也好过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孩子,连‘忘掉这些知识’的机会都没有!”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做了,永远胜过空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