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张小芬
发布时间:2018-11-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小芬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收益颇丰。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诸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教师自身原因。苏霍姆林斯一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读到这些内容,我不由得陷入沉思: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多一份关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的“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与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上课前或下课后,让学生学生快乐地围绕在自己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使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