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落榜又何妨
发布时间:2018-10-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银

  

  

  1857年的一天,十七岁的罗丹信心满满地走进巴黎美术学院招生考试的现场,巴黎美术学院是学院雕塑派的“珠峰”,罗丹对它神往已久,做梦都想被它录取,为此,他已足足准备了三年时间。

  考试时,主考官让考生们根据指定的模特即兴创作一座雕像。结果,罗丹完成了一座很有深度且极具生命活力的雕像,但主考官只淡淡地看了一眼,便写下了“不予录用”四个字。

  罗丹的心碎了一地,但他并不愿就此服输。一年后,他又去报考,这次,他创作了一个极具美感、漂亮光滑的雕塑,很接近美术学院的审美要求,但结果还是“榜上无名”。

  接连两次的失败让罗丹痛苦不已,他决心改变——第三年,罗丹放弃了自己一贯“随心而作”的创新风格,彻底向美术学院的学院派审美要求投降,完全以传统的希腊风格创作出一个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该作品几乎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境地,让在场的其他考生佩服不已。

  然而,主考官看完后,竟在罗丹的报考表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此生毫无美术才能,完全不懂得造型,建议取消他来年继续报考的资格,以维护我院的声誉。”自此,罗丹的“美院之梦”彻底被打碎了。

  多年之后,年轻的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前去拜访已成为欧洲雕塑大师的罗丹,谈起这段往事时,她忍不住问道:“您还在痛恨巴黎美术学院吗?”

  “当然不,”罗丹毫不犹豫地回应道,“相反,我很感激它。”

  看着邓肯满脸的疑惑,罗丹主动解释道,“是它的三次拒绝,让我决心不再伪装自己,不再为迎合某些外界要求而远离我自己,转而开始把所有的精力和才能都放在自己的風格之上,‘我手塑我心’,追求自由、真实的创作手法”。

  罗丹继续说,“如果我被它录取了,那我肯定没有机会和决心,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路了,那样的话,现在的我,至多只能会是一个‘仿制品高手’”。

  三次落榜又何妨,很多人都害怕失败,因为觉得它反衬出自己的无能,只有极少数人不但不害怕它,还能从中受益。在这点上说,千篇一律的成功,往往远不及一次次带有启发性的失败。

 (选自2017年第4期《杂文选刊》)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