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严格的时间把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如果对于新认识的学习对象心里没底,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更不会用心去思维,活学活用。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潜力的培养。
有些学生对于语文预习很是积极,但往往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导而无从下手,不知道语文该怎样预习,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最常见的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要把书本上有关资料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能够“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一定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处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学好一篇文章,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预习也有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资料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潜力。可见预习时应个性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当然预习的方式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只玩还有联想法,整理法等等。在掌握预习方法的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关注预习的步骤,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知道自己该怎样预习,但只会“纸上谈兵”,若是让他来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反而没有很好的答案,因此预习的步骤也是极为重要。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文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也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所以预习中我们首先要浏览单元。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比较和总结。
其次我们要学会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学生在预习时往往会有围绕课题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上课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接着是熟悉作者和了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而且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性,是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资料,譬如课文中选入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资料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最后是课后的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忙,在知道预习的重要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预习,善于预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