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陈翠华
发布时间:2018-10-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翠华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两次看书的时间间隔了六年,六年间随着阅历的增长,看书的心态和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当代作家迟子建,这本小说算是她的成名之作,这本小说也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我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通俗易懂,读起来非常轻松。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名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者因为热爱这片她出生和长大的土地,因为对土著人民未来的担忧,因为关切着这个古老名族的命运,她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初稿。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前面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地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部小说是采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的,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从一个90岁的老人口中娓娓道来。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主人翁,以她的一生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从她的父母到她的兄弟姐妹,再到她的丈夫孩子孙子,这百年历史,也是一个部落走向没落,走进文明的历史。

刚读这个故事时,我很羡慕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驯鹿为伴,崇拜自然,简单而又淳朴地生活着。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大自然夺去了性命后,我意识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这样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还是不适应社会的进步,于是,部落开始萎缩,也许有一天会消失。他们在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过程中也经历的惨重的教训。原来天真淳朴的部落人在“文明”人眼中变得残暴,因为他们受不了定居生活的限制,也不会好好地耕种工作,他们散养惯了。在文明的进程中他们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除非他们选择接受被同化。这样的民族太神秘,如何将其同化是一大难题。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伊莲娜,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她叫柳芭,是鄂温克族画家。这个有着绚丽才华的女子带着她的作品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命运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她叫妮浩,这个民族最后一个萨满,她就是体现这个民族“大爱”精神的杰出代表,为了挽救他人,为了履行“萨满”的职责,为了对得起上天给她的神力,她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孩子的性命去挽救他人的性命。每次读到她做出艰难的抉择,读到她失去孩子时伤心欲绝的样子,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落泪,真得很佩服她的牺牲精神,我相信那就是信仰的力量。“萨满”这个带有神奇色彩的职位离我们很遥远,只能通过电视知悉一二,电视里的“萨满”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的印象,觉得“萨满跳舞可以驱邪避灾”就是无稽之谈,都是骗人的勾当。而这篇小说算是给“萨满”正名了,虽然我依然不相信“萨满”有那些特异功能,但像妮浩这样的“萨满”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在崇尚自然神力的社会里,“萨满”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萨满”也都是怀有仁慈之心的天选之子。

我对这个神秘的民族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亲眼去看看他们的现状,希望他们能够融入社会,也希望社会给他们多一点自由。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