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六(6)班 李雅诗
当我合上《童年》的最后一页,就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童年十分艰辛,但最终自学成才,登上文学圣坛,成为前苏联最著名的作家。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小说中的第一部,是他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特别是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
《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就是高尔基的成长。他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在这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幼小的高尔基喘不过气来,但仍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给了他正确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正如,他的外祖母是这个小家庭中最有光辉,最有人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善良、乐观、慈爱。是她用无私的爱丰富了高尔基。成为他最知心的人,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高尔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一个人的一生,就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信心,那么,成功之门才会向他敞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