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6-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汤云霞

书名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作者  
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4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情不自禁决定重读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又一次吸引了我。有了13年的中学班主任经历后,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如果你采访现在的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失望和渴望促使我再次走进罗素。  
  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笔者摘抄一二,结合当前教育的误区略谈感想,和读者朋友们共享。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感悟:可是,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通才很少,专注于通才的培养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教育也要意识到人的差距而施教,不要为了分数而让学生在自己实在没有天分的领域苦苦争斗,而早早失掉了学习的乐趣。善于发现学生天赋的老师是成功的老师,能够尽早为发挥学生天赋创造条件的社会是优秀的社会。  
  罗素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应该使心灵充满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该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  
  感悟:一位名人曾经一语中的地说,什么是教育?当遗忘了学校所教的知识后遗留下来的,那就是教育。  
  可是,教育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不还是汲汲于往学生的头脑里硬塞能够获取高分的东西吗?教师的功利其实是社会的功利的反映。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教师价值的实现也要靠这些“充满实际用途的知识”,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价值都承载在这些实用的知识上,所以“高分低能”出现了,“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出现了,“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出现了……更可怕的是,心中只装着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的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失落了做人的底线。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现实暴露了我们教育的苍白和失败,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东西——缺乏“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的学子们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是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但是在千军万马杀向北大、清华的喧嚣中,我们又会遗失什么?   
  感悟: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读者:汤云霞                             2016年 6月27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