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吴彩萍)
发布时间:2016-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彩萍

 

书 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作 者
(美)艾斯奎斯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年8月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学生们创造了无限的空间。《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学习与思考的。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我们班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而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看到并且愚蠢的佩服于一些老师的“威慑力”,他们一站到教室门口,教室里就立刻安静下来了,可是,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呢?是的,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么做可能有效果,但绝对不是好的教学。而在第56号教室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任何事情都以身作则,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让孩子心甘情愿的以自己为榜样,所以这里的孩子的行为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老师用威慑力“逼迫”出来的。怎样建立信任呢?“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身教确实重于言教。”而且“一旦建立信任,如果发生所承诺的活动有必须推迟的特殊情况,孩子们反而特别能谅解。”
二、教育讲究方法
前段时间班上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说不感兴趣的那门科目我能学好吗?”我就问:“你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我觉得很枯燥。”是的,我深刻的感觉到兴趣对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也都知道教育教学必须讲究方法。而雷夫老师的方法让我不得不赞叹万分,他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智慧的找到另一种焦点,他不是只教学生知识,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爱上学习。他会精心挑选文学作品,利用图书馆、电影,指导学生阅读,将阅读与世界联结,所以他的孩子阅读,不是为了参加测验,而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所以当同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艺术是他们的课余爱好,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经济体系……
这样的奇迹不是雷夫老师一朝一夕创造的,而是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奉献换来的,我从雷夫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感人的品质,记得书的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实验上,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而苦恼,眼里含着泪水。为了不让她掉队,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很专注,连头发烧着了都没有发觉……其实这样的事可能很多老师也都能够做到,我真正感动的不是这个故事也不是插图,而是插图下面的那是几个字:“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雷夫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雷夫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的出现意义深远,他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们无法像雷夫这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至少在有些方面我们只要转变一下观念,不要把自己当强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我们就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热情、执著、不轻言放弃,我也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读者:  吴彩萍               2016 年 3 月 28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