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儒林外史》
|
作 者
|
吴敬梓
|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
2012-11-01
|
|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
||||
|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应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
||||
|
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多是对仕途极其狂热的人。如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但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开头的这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进一步说明作者思想的先进性。
其实又何止在清朝,读书,一直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但无论是在清朝还是在现在,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关键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只可惜,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扪心自问读书十几载,一路只为升学,填鸭式的教育让人难过,或许,最后成功的还是那些真心爱书之人吧。《儒林外史》就用这样一类人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毛病和危机。哎,现在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生富贵功名乃身外之物,他们不明白那我们又明白多少呢。
|
||||
|
读者:陈晨 2015年11 月 16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