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5-0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静飞

 

读书 笔 记

书 名
《面向个体的教育》
作 者
李希贵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2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因材施教教育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读者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不见树木,只见森林”,让人想到“强大”的中国,在宣传中常见“世界排名第几” 的报道,十几亿人口的“森林”的确雄伟壮观,可是“树木”呢,似乎从来没人看见,也从来没有被重视。还想到我们学校里强有力的班集体,把学生铸造成我们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让他们全都变成“好”学生。至于树木与树木之间的不同,我们似乎也无暇顾及,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让我想到一幅漫画,学生就是一棵棵树,却被老师拿着大斧全砍成了方脑袋,成了所谓的“人才”。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有了黄山险峰的松涛和长白山白桦林的色调。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李希贵想到了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虽然明知是挑战,但是他敢于实践。发现那棵树,他为孩子们搭建了合适的成长平台,丰富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发现那棵树,他去除了校园里的权威,取消了班主任,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很遗憾,我走过了一个沉闷,呆板的学生时代。我很期望,我们的孩子能早日接受到有生机活力的教育,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即使将来不能有大的作为,却必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并对他们的后代给予更有希望的未来。
 
读者:顾静飞                        2015年1月18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