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音乐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莉莎

 

读 书 笔 记

书 名
《陈丹青音乐笔记》
作 者
陈丹青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3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书是早两个月就读完了的,读完只觉十分适意,特意上来查了一次,想着要不要写点什么。后来一直忙,就搁下了。现在再不写,怕日后只记得那种适意的感觉了,呵。
  又翻了一遍目录,说不出喜欢哪篇,因每一篇中都有令人会心的细节。比如《灵堂琴声》里将霍洛维茨,说他仪表非凡,“一位大师,得活到这份岁数,上帝才会给他如此生动的老脸”,看到这里忍不住就翻到前一页,再端详一遍大师尊容;又譬如《外国音乐在中国》里面形容马友友陶然忘机时分免不了皱眉努嘴,此时面相好似“乖孩子故作怪脸,也倒可爱”;再比如《再谈音响、唱碟、听音乐》里说到名家名作,那种随性挥洒的笔触自不必说,有些感言是真的说到人心里去了的:“独奏珍本,听来僻静、安详,全然的孤单,仿佛只是音乐自己在听,你正好悄然在场,也听到了。”多美好。
他评论音乐,评论生活中的美,遣词用句随意又圆转,看得人一颗心也跟着东张西望。那些话说得多么好啊,他不说的,你想不到;他说了,就好像是你说的一样熟稔平常,理所当然,直指人心。以前看过辛丰年音乐笔记,也不是不好,不过不如陈丹青的圆活,一字一句如斧凿刀劈,撼动不得,这是另一种美。
读者: 徐莉莎                      2014 年 3 月 20 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