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笔 记
|
书 名
|
红与黑
|
作 者
|
司汤达
|
|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2.4.1
|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
|||
|
本书是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红”代表军装,红色的军装,红色的英雄时代,光明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教士的黑袍,黑色的复辟时代,黑暗的贵族势力。作品对法国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
|||
|
书中主人公的爱情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于连的两段恋情也是一条线索,于连也是在两个女人的爱情中走向死亡的。一个是“心灵的爱情”,一个是“头脑的爱情”,最终,心灵战胜了头脑。对爱情的取舍,也体现了于连的人生取舍。这也是作者斯丹达尔的爱情取舍。当然,对此,读者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也有人为德·拉莫尔小姐感到不平。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于连是幸福的,他得到两个女人真诚的爱。
在让我们把思绪从十九世纪的法国拉回来,在现代社会中,类似于连的人太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于连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现今五十岁上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有一本法国小说叫做《红与黑》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年轻的时候读过这本书,都怀着激烈昂奋甚至矛盾的情绪对待过书中的主人公。但是,他们后来都被教导过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看这个人。对于大学生的我,也是如此。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这种感受吧。对于社会还涉猎不深的我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复杂而又沉重的,它所讲述的所要表达的或许就是我们要用一生寻求的答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我们全然不知而已。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说我读懂了它,我并不是那“少数幸福的人”之一,我只能说,我读过它,我思考过。至于怎样才能够幸福,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我只能自己寻找。不过,那个跟我年纪相仿的青年于连的事迹,值得我去体味,去思考。这是现在的我的想法,或许,五十年后,我的想法会不同。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没有人有资格来教导别人怎么读这本书。不过,我们可以像自己或他人问一句:“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
|||
|
读者:顾静飞 2014年6月26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