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够幸福(一)
发布时间:2014-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静飞

 

读书 笔 记

书 名
红与黑
作 者
司汤达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2.4.1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本书是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红”代表军装,红色的军装,红色的英雄时代,光明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教士的黑袍,黑色的复辟时代,黑暗的贵族势力。作品对法国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我更觉得他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斯丹达尔本人的题词说起。在全书总目录下,斯丹达尔有一句题词,即用英文写的“献给少数幸福的人”,这可以理解为:《红与黑》这部书为少数幸福的人写的,这就是说,幸福的人总是少数,这有这少数才能理解《红与黑》这部书。主人公于连一直在追求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他最后有没有追求到幸福呢?这一条线索也贯穿了整部作品。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一个平民出生,但有着较高的文化的于连来说,“幸福”就是飞黄腾达,就是成为上等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享受平等和自由。这一想法放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富有才能获得平等和自由。但是细细阅读,你会发现,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都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如果他爱钱,那他为什么拒绝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为什么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稳妥的发财之路,为什么他从来都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如果他要社会地位,那他为什么看见阿格德主教比他大不了几岁就“为他的马刺感到羞愧”,为什么他得到“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这一切给他带来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金钱、财富和享受。于连想到或感到的幸福很少是物质的成分,多为贵妇的青睐、自尊心的满足、能力的实现甚至读书的自由,有时候哪怕远离男人的目光,也能让他有一种幸福之感。因此,于连在社会通行的规范中无论成功与否都不能获得幸福。他的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直到他踏进了监狱,才从迷误走向清醒,彻底地明白幸福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对他在审判时说的那一番话记忆犹新。可以说,他的那番话相当于“自杀”,就算他入狱,如果他能运用些手段,是可以挽回不利的局面的,但是他没有。他知道追求社会成功和他人承认从未给他带来过幸福,反而淹没了他真实地自我,为表象牺牲了本质。于连的悲剧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这就意味着社会乃至个人的幸福,或者说,追求社会成功使渴望幸福的人踏上歧途。所以,《红与黑》的主题是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读者:顾静飞                        2014年6月26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