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笔 记
|
书 名
|
红与黑
|
作 者
|
司汤达
|
|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2.4.1
|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
|||
|
本书是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红”代表军装,红色的军装,红色的英雄时代,光明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教士的黑袍,黑色的复辟时代,黑暗的贵族势力。作品对法国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
|||
|
第一次阅读《红与黑》,貌似是初中时期。至于当时怎么会选择这样一本同龄人都不太青睐的外国名著,我也记不清是为什么。当时,我对这部作品的唯一印象就是不喜欢。因为看不懂而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我也不是十分喜欢。而过了四五年后,当我坐在大学外国文学史的课堂里,当我在教材中看到这部名著,当我们这组成员认真地投入《红与黑》的拍摄时,我重新翻开了旧时泛黄的书页,决定重新领略其中滋味。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这是我第二次阅读《红与黑》之后,脑海中跳出的第一句话。这也证实了作者斯丹达尔的寓言。斯丹达尔坚信数十年后《红与黑》才会有读者,他说:“我将在一八八0年为人理解。”“我看重的仅仅是在一九00年被重新印刷。”或者做一个“在一九三五年为人阅读的作家”。这无疑让人想起了中国的《红楼梦》,曹雪芹也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与黑》和《红楼梦》,这两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类似,它们都有一个不寻常的命运,同时也都有一个不寻常的“怎么读”的问题。
《红与黑》写于一八二七年,法国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斯丹达尔是个旅行家,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外省生活的封闭狭隘和被铜臭气毒化的心灵。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整部《红与黑》也是他浮沉升降兴衰荣辱的过程。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只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仅要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然而正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时,一封信就打断了他上升的势头,让他明白他仍然是一个“汝拉山区穷乡下人”。他曾经试图摆脱自己受欺凌遭蔑视的地位,以为在贵族社会里爬上高位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然而他终于不曾放弃他最后的防线,即他的尊严。对于于连这一形象的分析评价,历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
|||
|
读者:顾静飞 2014年6月26日
|
|||
